古曲改編的中國鋼琴作品的特征和價值
學術論壇
作者:白雲
【內容摘要】上個世紀初鋼琴傳入中國之後,一代代中國音樂家就開始了中國鋼琴作品的創作,根據中國的傳統音樂進行改編就是其中一個重要的方向,這些作品既符合鋼琴作品的藝術規律,又體現出了中國傳統音樂的韻味和精神。文章從藝術特征的角度,對幾部作品進行了分析,旨在更加深入地了解這些作品的內涵,為中國鋼琴作品的研究、演奏和教學打下良好基礎。
【關鍵詞】古曲 中國鋼琴作品 藝術特征
一、古曲改編的中國鋼琴作品的藝術特征
1.標題性特征
標題音樂誕生於19世紀歐洲浪漫主義音樂時期,浪漫主義音樂的特征是注重情感的抒發,為了讓觀眾更好地理解作品,常常為作品寫上幾個詞語或一小段話。鋼琴音樂也不例外,從那時開始逐漸有了標題作品。中國的古琴曲中,大多也都有明確的標題,雖然有的標題都是一些曲牌,但還是能夠直接或隱喻地概括出作品內涵,讓觀眾能夠更加有針對性地、具體地感受到作品的思想內容。所以,將其改編為鋼琴作品之後,這種標題性不但得到了保留,還在一定程度上有所發展。如《夕陽簫鼓》(又名《春江花月夜》),是一首琵琶名曲,不但有音樂版本,唐代詩人張若虛還有一首十分優美的詩歌作品。黎英海在上個世紀初改編了這首作品,整個作品一共有10個小的標題,十分具有意境美感。江樓鍾鼓中,描繪的是夕陽的餘暉灑落在水麵,在微風的吹拂下,水麵上閃起了金光。月上東山,描繪的是傍晚來臨的時候,一彎新月升起,月光灑在水麵上,又一次泛起了粼粼波光。風回曲水中,描繪的是夜晚江風吹拂在水麵上,流水的回蕩聲本身就是一首優美的樂曲。花影層台,描繪的是江水、月色和岸邊的花草交相輝映的景象。水雲深處,則描繪了朦朦月色下,江水一望無際的景象。名段“漁舟唱晚”,則描繪了打魚人辛勞一天,滿載而歸的場景。“回瀾拍案”,是漁夫搖槳的時候,水流拍擊岸邊的情境。而最後的尾聲,則是漁船遠去,萬籟俱寂。可見作者對原曲進行了深入細致的分析,然後根據要表現的內容,對標題也進行了適當的調整,使整個作品更像是一幅畫卷,給人一種身臨其境之感。
2.多聲思維特征
中國傳統古曲都是一條旋律線貫穿始終,但是鋼琴音樂卻有著豐富的層次性,能夠給人一種立體的視聽感受,所以,在中國鋼琴作品的創作中,也經常使用多聲部的寫作技法,或者為旋律加上多變的和聲,或者對旋律進行多聲部處理等,這就讓原來單一的音樂線條得到了豐富。例如,《二泉映月》中原來的演奏樂器是二胡,這是一種單旋律的樂器,在改編為鋼琴作品的過程中,儲望華為了獲得豐滿的音響效果,特意加入了很多鋼琴伴奏部分,在他看來,原來單一的旋律線條,不足以將阿炳一生的滄桑經曆充分表達出來,隻有在融入新的音響之後,有了交響性的效果後,感情的起伏和變化才更加強烈。又如,根據古琴曲改編的《梅花三弄》,也是在改編的過程中加入了大量的鋼琴織體,引子部分,使用極低音區的八度裝飾音,這種音域上的對比,刻畫出了一種深邃和空曠意境。在主題第一次出現的時候,采用的是雙手交叉的方法,左手在右手高一個音區裏,呈現為空五度的和聲,然後配合全曲中大量使用的平行四度和聲進行,又獲得了一種清澈明亮的效果,充分表現出了梅花的高潔和不屈。而到了樂曲的高潮部分,樂曲模仿了古琴中刮奏的手法,模仿出了梅花經過嚴寒的洗禮,依然傲立在枝頭的姿態。在多聲思維的音樂思想下,創作者充分融入大量豐富的鋼琴伴奏織體,使原來較為單調的旋律線條得到了豐富和發展,更為重要的是,使作品的音樂內涵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深入挖掘。
3.氣韻生動特征
中國傳統藝術中,曆來都有氣韻生動的說法。氣是指音樂風格內涵,韻則是這種內涵在節奏、力度、音色等方麵的具體體現。因為根據中國古曲改編的中國鋼琴作品,大都有著托物言誌的內涵,旨在通過對一種事物的描述,追求“天人合一”的完美意境。如《梅花三弄》就是對梅花的讚美。所以,中國鋼琴作品中也十分注重對氣韻的追求。很多演奏者演奏技術十分紮實,但往往演奏起中國作品來就變得蒼白平淡,像是滿腔的激情表達不出來,這就是“中氣不足”。掌握好氣韻的關鍵在於用一種氣息貫通的感覺,即演奏的時候,演奏者渾身上下要有一種綿綿不絕的氣息,能夠滿足樂曲中各種情緒的變化的需要,特別是當音樂處於無聲狀態時,要用氣息將前後連接起來,達到一種綿綿不絕的效果。
二、古曲改編的中國鋼琴作品的價值和意義
1.奠定了最初的創作基礎
鋼琴對於中國來說,是一件舶來品,在有了一定的群眾接受基礎之後,中國音樂家開始了中國鋼琴作品的創作,而在創作之初,模仿和借鑒是一個必經的階段,這也符合事物的認知發展規律,所以對原有的素材進行改編,則是一個必然的結果。一方麵,通過對古曲的改編,能夠為各種技術探索提供一個平台,因為作者本身對屬於民族音樂的古曲是十分熟悉的,在改編的過程中,能夠更得心應手,在這個過程中鍛煉自己的創作技巧,同時也為後來的創作提供了寶貴經驗。另一方麵,作為一門外來藝術,將其民族化也是一個永恒的話題,民族化的渠道是什麼?作為鋼琴藝術來說,將民族音樂改編為鋼琴曲,就是一個重要的途徑,當接受者發現原本熟知的曲目在鋼琴的演繹下獲得了全新藝術效果的時候,也就從客觀上拉近了這門樂器和人們之間的距離。所以,中國今天鋼琴事業發展成就的獲得,無論是從創作技術方麵還是鋼琴的普及方麵,這些古曲改編的作品都功不可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