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古曲改編的中國鋼琴作品的特征和價值(2 / 2)

2.推動了鋼琴藝術在中國的普及

鋼琴傳入中國已有百年曆史,逐漸在一代代音樂家的共同努力下走向繁榮,很多鋼琴演奏家在國際舞台上獲獎,就是一個很好的說明。但是與之不相符的是,鋼琴藝術的普及程度一直都沒有達到預期的設想,這與人文環境、審美習慣等客觀因素有著密切關係,但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在於,我們的民族音樂是以單聲思維為主,鋼琴藝術以多聲思維為主,而且因為人口眾多,民眾之間的藝術修養差距較大。所以,當他們接觸到鋼琴時,其心理機製上更多地表現為一種聯想,如果鋼琴旋律是他們較為熟悉的強調,他們就會有一種親近之感,更容易全身心投入到對作品的欣賞中。旋律是作品的靈魂,多數中國欣賞者就是憑借自己熟悉的旋律而順利進入一種欣賞和體驗的狀態,這無疑是鋼琴藝術普及和傳播的基礎。

3.豐富了傳統的鋼琴演奏技法

將古曲改編為鋼琴作品,存在著一個鋼琴化的問題,即改編之後,能否適合鋼琴演奏?因為鋼琴和中國的傳統樂器,無論是從形製還是律製上,都有著本質的不同,鋼琴屬於鍵盤類樂器,采用的是十二平均律;中國樂器多為弦樂器和彈撥樂器,采用的是五度相生律,這就使古曲在改編的過程中受到了極大的限製,但這種限製也恰恰指出,作曲家用各種方式和手段,充分表現了中國古曲中的滑音、裝飾音及音樂韻味等。作品中有了表現之後,就需要有相應的技巧去表現,配合作品的需要,在演奏中出現了挑、刮、拂、掃等多種全新的演奏技法,不但充分滿足了作品的表現需要,也為鋼琴演奏技巧的擴展做出了重要貢獻。

4.擴展了音樂作品的審美價值

既然是一種改編,就意味著新的審美價值的出現,這也是中國鋼琴作品改編或創作一直秉承的理念。如《二泉映月》,原來是二胡單旋律的線條流動,改編為鋼琴作品之後,各種伴奏元素有機融入,使作品豐滿起來。原來的二胡作品,受製於時代環境的限製,作品中所蘊含的各種情緒都處於一種隱忍的狀態,但經過改編後的鋼琴作品,則更加符合現代人的審美習慣,原曲中的各種情感得到了痛快淋漓的抒發,使其成為具有交響性的史詩般作品,所以,這種改編並不是單純的移植,而是傾入了創作者的心血,使之具有了新的審美價值和韻味。鋼琴傳入中國的過程,也是一個中西方文化不斷融合的過程,而且這個過程是一直持續的,古曲改編的中國鋼琴作品,就是其中一個重要的代表。改編出來的作品,既要符合鋼琴作品的一般規律,也要體現出民族音樂的傳承和發展,在世界性和民族性的融合上、傳統性和現代性的融合上,仍然是一條不斷在探索的道路,盡管如此,古曲改編的作品,還是呈現出了巨大的價值和意義。

綜上所述,中國鋼琴作品經過百年發展,目前已經有了相當數量和質量上的積澱,成為了中國鋼琴事業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古曲是中國傳統音樂中的重要代表,很多曲目至今還在廣為流傳。改編成鋼琴曲之後,無論是對鋼琴音樂本身,還是對民族音樂的傳承,都是一個雙贏的結果。

參考文獻:

[1]劉靖之.中國新音樂史論[M].香港: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2009.

[2]童道錦,孫明珠.鋼琴藝術研究(中)[M].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2003.

[3]魏廷格.魏廷格音樂文選[M].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2007.

[4]謝天吉.賀綠汀前期創作特征及其曆史意義[J].音樂藝術,1983(4).

[5]張曉紅.鋼琴家齊爾品對中國音樂民族化發展的影響[J].藝術教育,2005(1).

作者單位:廣西藝術學院音樂學院

(責任編輯:賀秀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