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肖邦鋼琴敘事曲的浪漫性特征分析(2 / 2)

其次是突破傳統的創新結構的運用。敘事曲這種體裁,在曲式結構方麵是有著自己特殊需要的。前文中提到,肖邦的鋼琴敘事曲創作受波蘭詩人密茨凱維支的影響很大,特別是肖邦想要以密氏的詩歌為主要表現內容進行創作,而原本的各種曲式結構,都不適合這種內容的表達,妨礙了音樂內容的表達和音樂形象的塑造。所以,肖邦就需要創造出一種新的曲式結構,來擺脫這種傳統的束縛。比如,第一敘事曲中的23號作品,在再現部中,先是副部再現,然後才是主部再現。這種全新的結構形式,使整個作品的兩端都能以相同的主部來概括和說明。在強調了作為主要樂思的主部主題所代表形象的同時,也加強了曲式收攏的感覺,主部主題作為被最後肯定的部分,隨之不再出現對比因素,從而有助於獲得完滿的結束。連接部與尾聲建立在新的主題材料之上,具有獨立的意義;再現部中的再現主題在自身的音樂性格中形成變化再現,使之與呈示部和展開部之間具有一種既變奏又回旋的關係,體現出呈示、發展、回歸的自然規律,從而使作者的意願能得到更充分表達。

3.精巧多變的節奏

在肖邦的鋼琴創作中,對節奏要素是十分重視的,特別是在敘事曲中,他的節奏使用呈現出了一種靈活多變的特點,使作品充滿了浪漫主義的色彩。

首先是自由速度的運用。所謂自由速度,就是指在不打亂基本節拍的前提下,演奏者可以自由地進行或快或慢的處理,此處或此段快了,彼處和彼段就要慢下來,從而達到一種整體上的平衡。很多演奏者抱怨肖邦敘事曲的演奏速度難以把握,殊不知這種速度設置也是和波蘭民間音樂有著密切關係的。波蘭民歌中經常使用隨意速度,但這種隨意並不是真正的隨意,而是在開始的時候先將速度放慢,但是在結尾時,這些前麵慢下來的速度還要再“找回來”,肖邦的敘事曲中經常使用的“自由速度”就是如此。在第一敘事曲的23號作品中,第一主題是中速,第二部主題是慢速的,但這種慢速持續了一段時間之後,在進入連接部之間,又逐漸快了起來,就是為了找回剛才慢的那一部分;第二敘事曲的38號作品中,開始部分是一段幽靜的牧歌,而中段部分的音響效果十分微弱,到了高潮部分之後,一下子又成了火熱的急板。這種充滿變化的內容表達,隻有使用自由速度,才能夠表現出豐富的情感性特征。

其次是靈活多變的節奏型。為了更好地突出作品的敘事性效果,肖邦在創作中嚐試了各種音型的組合,所以各種靈活多變的節奏隨處可見,使得作品的敘事性特征大大加強,像是一個講故事的人娓娓道來。在《第一敘事曲》中,除了引子和尾聲之外,肖邦以六四拍和八六拍貫穿始終,使作品充滿了一種動感和活力。有三種節奏型是最常用的。有三種特有的節奏型:一種是均分節奏,並在此基礎上進行各種音型組合的嚐試;一種是附點節奏,在第二敘事曲(F大調,作品38)中體現得尤為明顯;一種是長短型節奏模式,突出了揚、抑的不同韻律感,從而加強了敘事性效果。

結語

綜上所述,作為音樂發展史上最重要的一個時代風格,浪漫主義時期湧現出了多位傳世的大家和無數部傳世的名作,肖邦就是其中優秀的代表,在他的鋼琴敘事曲中,無論是情感表達,還是外在形式,都得到前所未有的創新和發展,將浪漫主義鋼琴美學追求體現得淋漓盡致,後來的很多音樂家都表示從肖邦的敘事曲中獲益匪淺,一直延續到19世紀末的印象派音樂,肖邦因此也成為了浪漫主義音樂家的典範。

參考文獻:

[1]依建.肖邦鋼琴音樂的魅力[J].錦州師範學院學報,2003(5).

[2]胡千紅.肖邦鋼琴音樂的創作個性[J].鋼琴藝術,1999(4).

[3]劉智強.論肖邦音樂創作的基本風格特征[J].徐州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9(3).

[4]趙君.肖邦敘事曲創作的基本特征[J].交響(西安音樂學院學報),1999(1).

作者單位:鄭州師範學院音樂學院

(責任編輯:賀秀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