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巴赫平均律BWV983前奏曲的音樂美(1 / 2)

巴赫平均律BWV983前奏曲的音樂美

學術論壇

作者:鍾偉卿

【內容摘要】巴赫一直被認為是世界上最偉大的作曲家,尤其對鋼琴和十二平均律的貢獻,《平均律鋼琴曲集》是巴赫留下的重要遺產之一。作為一部具有德意誌精神的作品,《平均律鋼琴曲集》體現出了嚴謹的德國式思維同時有具有不可估量的藝術價值。而BWV893是《平均律鋼琴曲集》下冊中的最後一首。

【關鍵詞】巴赫 《平均律鋼琴曲集》 審美特點

一、BWV893的創作時期

巴赫的創作時期有一個重要的階段,即萊比錫時期。這個時期是巴赫在萊比錫度過的,也是巴赫創作的晚期,這個時期巴赫主要完成了平均律第二部和一些聲樂、宗教作品。該時期是巴赫最輝煌的時期,他的創作技法精益求精,思想也更加具有哲思性。BWV893是巴赫“平均律”下冊的最後一首,是巴赫萊比錫時期完成的。該時期的巴赫已經步入老年,他心態平和,投身於宗教。巴赫是一個虔誠的宗教徒,他的音樂大多為表達對主的崇拜,表現主所創造的世界的和諧,表達的不是情感而是信仰。他認為世間萬物都是上帝創造的,都在上帝的光輝沐浴之下,音樂所要歌頌的是這種上帝創造的和諧,和諧之中對那種上帝之光的仰望。在巴赫看來,音樂是他通向天國,與上帝對話的雲梯。音樂本身就是天堂的奇跡。音樂方式,是通過隱蔽的理性的方式使人感覺上帝的存在。

二、調性和聲概況

該曲是b小調,中間由於模進造成一些離調至e a d g #f調,但是都是由四度向上的關係進行的。由於整曲都是由小調組成的,有一種純粹的小哀傷之感。這種四度向上的關係一直持續著,體現一種嚴謹的邏輯,在理智中掩藏著一點點小情感。

三、主題結構分析

1.主題呈現美感的方式

全曲右手的主題旋律構成最基本的織體形態。這個主題呈現旋律鋸齒形,彈奏的時候往往四個音為一組,有一種搖曳感,展示一張一弛的聽覺效果。在後曲中這個主題時而左手彈奏,並且有相應的轉調。

主題原調在左手重現,主題移高三度在右手體現,主題移高三度在左手顯現。這種形式貫穿全曲,有一種左右對稱之美。

主題的句讀大多是劃到跨小節的第一個音,即樂句開始音並不是重拍音,這使得音樂更加有動感,尤其後麵大量運用了切分節奏,這十分符合巴洛克時期藝術風格追求動感的效果。

2.結構及結構美分析

巴赫音樂中除那些直接為宗教儀式而創作的管風琴曲、彌撒曲之外,器樂曲往往通過節奏的對比與變化來表現複雜的均衡關係。通過這種均衡關係作複調處理,對位、變化,達到一種極豐富的循環。該曲一直在重現主題,穿插一些主題材料的緊縮,這種曲式結構可以看作是一種“循環曲式”,但在這個過程中,巴赫巧妙地以“對位變奏”使樂曲充滿變化與情趣。①

在這種循環曲式中不失大框架的對稱美的效果,十分符合巴洛克時期的視覺審美觀。巴洛克時期音樂以複調音樂為主,前奏曲在該時期算是主調色彩明顯的,但相比起古典主義時期的音樂還是有一種延綿之感。

巴赫在該曲結尾加入了擴展終止,有一種意猶未盡之感,也是對前曲稍長的一種更加穩定的解決方式。

四、情感的體現及方式

這首前奏曲帶有一些傷感,巴赫在萊比錫的時光已經步入老年,難免對世上之事有些回憶和憂傷,這個時期巴赫喜愛運用小調寫作,最有名的是《b小調彌撒曲》。小調賦予了這些音樂,包括該曲憂傷之感。加上大量運用切分節奏造成一些搖曳感,讓人聯想到一些舞蹈中搖曳的傷感。在該曲結束的擴展終止運用了模擬樂隊音響效果的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