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巴赫平均律BWV983前奏曲的音樂美(2 / 2)

樂曲中蘊含了豐富的和聲變化,延長音和幾次屬到主的解決,巴赫在這首前奏曲中運用這樣的結尾顯然是把該曲看成一篇較長的音樂,希望從中得到一些樂隊的音響效果。而且巴赫對樂器的喜好偏向擊弦式古鋼琴,因為它特殊的構造可以允許手指停留在鍵盤上左右移動一會兒模仿弦樂的揉弦效果。在倒數第三小節兩個濃厚的“跳音和弦”,音量達到ff,足以有一種預示古典主義時期的戲劇感。

五、演奏處理不同帶來的美感差異

對於該時期的作品在演奏界有許多爭議,最大的爭議來自連奏與非連奏之分,因為17世紀是古鋼琴稱霸的時期,就算作曲家意圖讓演奏家連奏,古鋼琴也無法滿足這種音響追求。

巴赫的樂譜版本可以找到的有多種,音響版本就更多了。有一部分樂譜除了同音連線和極少數為了表達一定語義的小連線外,沒有其他的連線。還有一部分樂譜是有大連線的,意圖表達句讀。至於音響的版本就更多了,由撥弦古鋼琴彈奏的版本和鋼琴彈奏的版本都存在演奏家奏法連與非連的問題,至於在撥弦古鋼琴上彈奏,無論是連與非連出來的音效都是非連的,但是在鋼琴上就有很明顯的區別。

在速度相同的情況下,連奏的音時值比非連奏的音的時值要長,用斷奏彈法使得時值短的音有一種輕快果斷之感,加上古鋼琴的音色會比鋼琴的音色略少幾分憂傷。用連奏的彈法在古鋼琴上彈奏會讓這種斷續的樂器多幾分歌唱性。用斷奏的方式在鋼琴上彈奏,是用鋼琴模擬古鋼琴還原該時期音樂風格,用連奏的方式在鋼琴上彈奏是充分利用鋼琴的特長賦予音樂歌唱性,這具體要看演奏者需要什麼樣的效果。

結語

巴赫的這首平均律BWV893曲式結構上呈現了一種對稱美,符合當時的視覺審美特點,內部主題進展結構上不僅有左右對稱,還有上下對稱的美,這點可以體現德意誌精神的嚴謹的邏輯。這種邏輯的嚴謹還體現在該曲的對位上。嚴謹的創作才能帶來天衣無縫的音樂效果,聽巴赫這首前奏曲時,會被和諧的、似乎是給上帝訴說的聲音打動。

巴赫在那個時期已經算得上是一位前衛的作曲家,他大量運用七和弦,但是都給予完美的解決,讓人在聽他的音樂時會被音樂牢牢抓住,最後給予人們極大的舒適感。他在該曲的結構上也有一些創新,用了好幾次擴展終止,終止的戲劇性交響性音效足以讓聽眾的耳朵感到極大的滿足。

在這樣一個喧囂的時代,音樂的創作也融入了許多噪音和不和諧音。巴赫的音樂在此時此刻更加顯現光輝,他的偉大不僅在於他的音樂是寫給全人類的聲音,也在於他的音樂似乎總比其他的音樂更貼近人心靈的呼喚與發聲。有人質疑勳伯格,有人反對瓦格納,但是沒有人過多地議論巴赫,他的音樂似乎怎樣解讀都有道理,怎樣欣賞都賞心悅耳,他也成為音樂史上謎一樣的人物,使後人難以超越。

注釋:

①趙曉生.時空重組:巴赫平均律鍵盤曲集(下)[M].上海音樂出版社,2005:518.

作者係上海師範大學2011級在讀碩士

(責任編輯:賀秀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