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國小提琴家烈克萊爾,為法國小提琴藝術的發展做出了重要的貢獻。麵對當時意大利學派的繁盛和強勢,烈克萊爾選擇了學習和借鑒,他將意大利學派中優秀質素和優良傳統帶回了法國,並且結合本民族的審美取向和演奏傳統,形成和發展了法國學派的演奏風格。維奧當是法比學派發展中承前啟後的人物。他的創作和演奏生涯中,曾經受到過多個學派的影響,但是他十分重視吸收和借鑒,並且最終創立了獨有的藝術原則,特別是他所獨創的小提琴語彙,直到今天還有著深遠的影響。此外還有維尼亞夫斯基、薩拉薩蒂、伊紮伊等人,都是該學派中的佼佼者,使得法比學派在世界上的影響越來越大,並且逐步取代了意大利學派的領頭羊地位。
三、德國小提琴學派的藝術特點分析
17世紀之前,德國小提琴的發展受到了意大利的很大影響,無論是小提琴演奏還是小提琴創作,都能看到意大利學派的影子。可以說德國學派的發展是建立在意大利學派的基礎之上的。但是德國人並沒有照搬和照抄,而是在此基礎上,結合本民族音樂的特點和現實情況,進行了大量全新的探索,也形成了本學派的基本風格。首先是對作品的絕對忠實。德意誌民族是世界所公認的最嚴謹的民族,在小提前演奏方麵,他們認為對原著的尊重,就是對創作者的尊重,也是能夠演奏好作品的前提。在演奏中,要盡可能地把作品中的每一個音符都真實地表達出來。很多演奏者在演奏之前,從上台、行禮、入座、準備動作,一招一式都有板有眼,讓人一眼就可以看出這是一位德國演奏者。其次是豐富的創造力。對於作品的充分尊重,並不代表著他們就是作品的搬運工,而是在其中有著豐富的創造,這是一種有基礎、有原則的創造。他們十分注重各個音樂要素之前的關係,使得作品的整體性得到了充分的表達,並且融入了自己的思想和情感,一方麵是一種嚴謹,另一方麵又是一種嚴謹基礎上的創造,給小提琴演奏帶來了全新的審美風格。最後,德國學派還有一個突出的特點,德國小提琴學派十分重視對小提琴作品的挖掘、整理和保護,這就使很多之前並沒有得到充分重視的作品有了被展現的機會,這在客觀上對世界小提琴藝術的發展做出了突出的貢獻。
從審美的角度來看,德國學派和意大利學派正好是相反的,意大利學派主張炫技,而德國學派對此是絕對反對的,主張從內心深處挖掘美,這在一定程度上保證了很多演奏家精湛和深刻地演奏作品,但是從辯證的角度來看,也有些過於刻板和教條,有其自身的局限性。德國學派最主要的代表人物是路易斯·施波爾,他是德國小提琴學派的創始人,不但創作出了大量的小提琴作品,而且還是一位有著卓越成就的小提琴教育家,先後培養出了多位小提琴名家,後來都紛紛擔任樂隊的首席,特別是他編寫了小提琴教程,對小提琴教學事業的發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動作用。
綜上所述,19世紀的歐洲小提琴音樂是曆史上小提琴藝術成就的最高峰,這是各國音樂界、學術界的共識。這一時期的小提琴藝術在形式和內容上都出現了極大的飛躍。一個學派的出現,至少意味著兩個方麵的成功。一是這門藝術的發展已經到了一個相對完善的程度,二是這門藝術有了很好的傳承和發展的基礎。縱觀百年的浪漫主義時期,先後有多個學派紛紛創立,可見這一時期小提琴藝術發展水平之高。對於這些學派藝術特點的分析,有助於我們對小提琴作品和演奏的本質有更為清晰的認識,同時能夠給個人的演奏和小提琴教學以深刻的啟示和借鑒。
參考文獻:
[1]沈旋,夏楠.古典音樂欣賞[M].上海:上海音樂出版社,1999.
[2]亨利·羅恩.小提琴八大名家的演奏[M].顧連理,譯.上海:上海音樂出版社,1992.
[3]萊奧波爾德·奧厄.小提琴經典作品的演奏解釋[M].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1992.
作者單位:鄭州大學西亞斯國際學院
(責任編輯:曹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