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小提琴音準探析(1 / 2)

小提琴音準探析

學術論壇

作者:李薇

【內容摘要】音準是小提琴學習中最難突破的技術,它采用五度相生律,而不是12平均律,而且同一個音在不同的調性中音高也不完全一樣,所以沒有絕對的音準,因而要在一個樂句內和不同調性內整體地判斷音準,這樣才會使演奏的旋律更加優美悅耳,音準就顯得尤為重要。文章通過作者多年的學琴經驗,對常規出現的音準問題進行了詳細研究,總結出一些解決方法以供參考。

【關鍵詞】小提琴手音準的框架 五度相生律

一、小提琴音準常見問題及解決方法

(一)左手持琴的手型對音準的影響

左手持琴的手型要有穩定的框架。要保證按音準確,手型要有一個框架感,而不是完全呈自然放鬆狀。世界上沒有兩雙手的大小、手指長短是完全一樣的,所以,用一種手型規範來要求學琴者是不正確的。但是,我們可以在學琴者達到左手手型基本要求的基礎上,找到適合於學琴者演奏技術更易發揮的手型,如夾住琴靠兩個支點:一是下巴與肩頭的部位, 琴要放在鎖骨和腮幫子中間,並且放鬆;二是左手的食指指跟與拇指部位夾住琴,食指與拇指形成能放一個雞蛋大小的圓形,左手夾琴一定要牢靠,不能隨意扭動,影響左手按音的穩定性,否則音準就不能保證。

(二)中國小提琴作品演奏的音準問題

在學習小提琴的過程中,絕大多數作品是以外國教材為主,是西方的大、小調式,久而久之,這種調式的音準感覺在我們的頭腦中根深蒂固。

在我國,樂曲調式主要是以五聲音階為主,即宮、商、角、徵、羽。五聲音階的特色在於它沒有半音階(小二度)音程,以五聲調式為基礎創作的小提琴作品很多,如《新春樂》《慶豐收》《梁山伯與祝英台》等。

《梁祝》對小提琴家而言最大的挑戰是音準,這恰恰是中西音樂衝突最大的地方。小提琴是按西洋的作曲手法、音階來製造的樂器,而《梁祝》是中國味道很重的作品,五聲音階。用小提琴拉《梁祝》在指法、整個手的感覺、音程關係上,都是相當難掌握的,音準上不能有絲毫的偏差。

作品《漁舟唱晚》,開頭的引子是改編者自己創作的,但又有原曲的音調。引子由對稱的兩句組成:第一句由五聲音階上行,引出的旋律卻是下行的曲調,給人夕陽西下的意境。第二句雖然仍是由五聲音階上行起句,但引出的卻是一串串古箏似的五聲音階模進刮奏,給人以白帆點點、漁舟滿載而歸的感覺。短短兩句,妙趣橫生,一下子便把人帶進漁舟唱晚的情景之中。中國樂曲的旋律性和歌唱性很強,所以對音準要求很高。在這種情況下,以往的音準概念並不適用,這時便需要進行一些專門的五聲音階的練習。

(三)西洋樂曲雙音與和弦練習

有的小提琴演奏者對和弦與雙音感到頭痛,看到樂譜上密密麻麻的音符便一頭霧水,有的甚至失去了深入學習的勇氣。如陳又新的《實用雙音音階》,練習三度雙音的要領是1、3指和2、4指的連接。先慢,拉準,再漸漸加快;先用分弓,再用連弓;一開始手不聽使喚,隻能拉幾下,如果每天練一點,約三四天後就會有好轉。

一般沒有學過雙音的演奏者,總以為六度雙音和八度雙音會更難,其實這些更好學,最好學的是八度,因為音準好掌握,而且主要用1、4指。五度雙音對調弦用處最大。這裏需要指出的是,一般手指是與琴弦平行放置的,但有的手指偏細,沒有肉墊,應有意斜一點,橫過來也可以。雙音練好,和弦就容易練好。除非強調三個音一起奏出來,小提琴和弦都是兩對拉出來的,其實也就是兩個雙音而已。會拉雙音,沒有不會拉和弦的。掌握了雙音與和弦後,學琴者會發現雙音與和弦其實比單音旋律簡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