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形神兼備 氣韻貫通(1 / 3)

形神兼備 氣韻貫通

學術論壇

作者:費衛臻

【內容摘要】舞蹈是一門綜合藝術,具有深厚的文化內涵,其最核心的功能是審美。職業中專幼師專業的舞蹈教學,在對學生實施審美教育的同時,更重要的是要培養能勝任幼兒舞蹈教學的師資,將來能承擔起對幼兒實施美育的重任。幼師生的全麵素質的提高直接影響著幼教事業的發展和幼兒的全麵發展。因此,幼師的舞蹈教學,在提高學生舞蹈技能的同時,還要提高學生的文學、數學等文化素養和幼兒衛生學、心理學等幼教專業素養。

【關鍵詞】舞蹈教學 美育 幼師 綜合素養

“形”“神”“氣”“韻”都屬於舞蹈的審美範疇,用一句話來說,就是通過動作和姿態等視覺形象來表達人們的思想情感等精神內涵。“舞蹈一旦具備了神韻,就會產生強烈的感染力。”①所以,好的舞蹈表演會讓人賞心悅目,美的形體動作中透射出美的精神氣質,讓我們受到感染、熏陶,獲得審美的愉悅,而且在氣質和精神麵貌上也得到提升。美育就是通過審美這種超功利的方式長期感化人們的身心,使之淨化、升華,但要達到這樣的境界,舞者不僅需要具備高超的舞蹈技能,還必須具備豐富的文化底蘊,隻有內外高度統一的舞蹈表演,才能打動人心。

職業中專的幼師生是未來的幼兒教師,可以說,他們是啟蒙教師的角色,肩負著培養人和塑造人的神聖使命。因此,職業中專的舞蹈教學,在對學生實施審美教育的同時,更重要的是要培養能勝任幼兒園舞蹈教學的師資。因而,幼師生的全麵素質的提高直接影響著幼教事業的發展和幼兒的全麵發展。然而,職業中專幼師專業的生源素質存在著下滑的趨勢,學生普遍存在著文化素質低、學習習慣差、學習缺少積極性和自信心等問題。由於這種情況的大量存在,不僅給學校的管理工作帶來困難,還給舞蹈教學帶來了障礙。所以,幼師的舞蹈教學必須與其他各科的教學協同共進,在提高學生舞蹈技能的同時,提高學生的文學、數學等文化素養,以及提高幼兒衛生學、心理學等幼教專業素養。

一、幼師舞蹈教學中提高學生的文學素養

文學藝術與舞蹈藝術很難分開,在某種程度上它們是相互依存的關係,許多舞蹈作品都從文學著作中獲得靈感。從外國芭蕾舞劇《天鵝湖》《羅密歐與朱麗葉》到民族芭蕾舞劇《牡丹亭》《雷雨》《祝福》,從古典舞《春江花月夜》《木蘭歸》到現代舞《鳴鳳之死》等,都是在文學的基礎上創作的,成功的舞蹈不勝枚舉。反過來,成功的舞蹈作品應該是優美的文學作品,如楊麗萍創作並表演的舞蹈《雀之靈》,創造了一個空靈聖潔、離塵絕俗的孔雀形象,像一首田園詩。《黃土高原上的婆姨們》將陝北農村婦女說東道西但又不失善良的淳樸本質表現得惟妙惟肖、淋漓盡致,猶如一曲富有濃鬱鄉土氣息的詩歌。如觀眾熟悉的曾在春節聯歡晚會上由殘疾人藝術團表演的《千手觀音》,以曼妙靈動、雍容瑰麗的舞姿,在給人震撼的視覺享受的同時,賦予了深刻的主題,超越了佛教文化的範圍。正如其編導張繼剛所說,“隻要你心地善良,心中有愛,就會有一千隻手來幫助你。隻要你心地善良,心中有愛,就會伸出一千隻手去幫助別人……”這就是一首富有哲理的啟蒙詩。文學和舞蹈相互依存的切合點就是“意境”。意境指文學作品中呈現的情景交融、虛實相生的形象係統及其所誘發和開拓的審美想象空間。德國哲學家格羅塞曾說:“詩人所希望喚起的不是行動,而是感情,並且除了感情以外,毫無別的希冀。”②人的各種情感,舞蹈都可以充分、深刻、淋漓盡致地予以表達。可以說,“沒有任何人的情感領域內容是舞蹈不能表現的”。③

通過了解舞蹈與文學的共性,在職業中專幼師專業的舞蹈教學中,要著力提高學生的文學修養。在舞蹈課堂教學中,我們可以通過舞蹈作品的欣賞,讓學生體會舞蹈作品的內涵及詩的意境,如在欣賞芭蕾舞《梁祝》時,在讓學生理解作品內容的基礎上,著重讓學生體驗作品所創造的淒美的意境,從而受到感染,最後把這種感染用文字的形式記錄下來,寫成一篇完整的觀後感文章,這樣,不僅增加了學生的舞蹈素材,其文學水平也得到了相應的提高。又如,在學習維吾爾族兒童舞蹈《娃哈哈》時,首先讓學生講解這個作品所表達的基本內容,然後再談談這個舞蹈的情感基調和所創造的意境,最後在學會分解動作的基礎上,完整地把作品表達出來。在長期的舞蹈教學中,通過不斷追求舞蹈的文學內涵以及詩的意境,從而使舞蹈的形式美與內容美即意境和內涵有機地結合起來,進而達到較完美的高度,來不斷訓練和熏陶學生,使學生的舞蹈和文學素養在不知不覺中得到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