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實題材的京劇創作
學術論壇
作者:張望
“貼近現實、貼近生活、貼近群眾”是黨和國家對藝術創作的號召和要求,也是社會的期盼、民眾的呼聲。而現實題材的京劇創作,卻不盡如人意。
一、現實題材京劇創作的現狀
五四運動以來的現實題材京劇創作,發端於土地革命和解放戰爭時期,在當時的解放區,文藝工作者本著“文藝為大眾服務,為現實鬥爭服務”的原則,開始嚐試創作京劇現代戲。經過一個時期的實踐探索,到20世紀五六十年代達到了一個高峰。京劇現代戲在題材上,反映激烈的革命鬥爭和火熱的現實生活;在唱腔、音樂等方麵,也有創新和突破,如將曲藝、地方戲和交響樂的音樂語言糅進京劇裏;再如,現代戲《海港》裏創新的二黃寬板、《杜鵑山》“家住安源”的西皮慢二六,都是傳統戲所沒有的板式。雖然人們對樣板戲褒貶不一,但從京劇創新的角度說,樣板戲開了一個戲曲表現程式改革的先河,對以傳統程式表現現代生活,利用傳統程式對現代人物進行藝術塑造,以及對音樂、舞台美術等方麵的改革都是成功的,應該說是新中國成立以來戲曲改革、戲曲現代化的一個裏程碑。
改革開放以後,經濟社會快速發展,社會方方麵麵都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相比較而言,京劇的創新尤其是在現實題材劇目創作方麵,卻遠沒有跟上時代發展的步伐。京劇的創新仍然停留在音樂和服飾上,在京劇舞台上,依然是清一色的古裝戲、革命戲,看不到反映改革開放時期激情澎湃的現實生活和鮮活感人的當代典型人物形象。
二、現實題材京劇創作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與民眾生存無關痛癢的藝術作品是引不起民眾關注的。京劇當前的不景氣,與內容題材未與時俱進有一定關係。現實題材京劇創作不是可有可無的事,而是關係到京劇這一國粹藝術的生命力、影響力的大事,也是加強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促進文化大發展大繁榮的重要一環。
1.現實題材京劇創作對於振興京劇藝術非常關鍵
一個藝術種類的生存和發展要靠它的生命力,而藝術尤其是舞台藝術的生命力很大程度上在於它的現實性和受眾基礎。好的文藝作品應當是思想性和藝術性完美結合的。在當今時代,電視、電影、網絡等娛樂媒介已經占據主導地位,如果京劇劇目仍然停留在傳統戲和現代戲的範疇之內,而不能反映現實生活,即使京劇藝術再美輪美奐,也難以吸引更多的觀眾,並會使老觀眾產生審美疲勞,京劇就會始終處於社會的邊緣狀態,甚至日漸式微,更談不上振興。
2.現實題材京劇創作對於反映大變革時期的社會生活不可或缺
改革開放30多年,神州大地上發生了亙古未有的巨大變化。這30多年,我國向現代工業社會和公民社會大步跨進,精神文明建設實現了質的飛躍。這30多年中,值得總結、值得回味、值得謳歌的太多,當然,應該鞭撻的也很多,其中有感天動地,有痛心疾首,有千年一歎,有萬世留名。這樣的火熱生活,這樣千年不遇的大變革時代,需要各個種類的藝術來多層次、多角度、多方麵地反映,作為國粹的京劇,更是義不容辭,若到時過境遷再去反映,其時效性和感染力必將大打折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