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安東在《川劇高腔曲牌初探》一文中支持當代川劇音樂研究學者彭朝溢等人提出的去繁就簡、從利於學習與運用曲牌自身風格與旋律特點等情況出發,將高腔曲簡化歸為七大類的做法。這七類是:紅彎襖、梭梭崗、新水令、鎖南枝、一技花、香羅帶、江頭桂。這七類曲牌中,每一類還包含其音樂風格、調式、旋律乃至幫腔等相似的曲牌若幹支,這樣的分法是比較合理的,既簡化分類,又對進一步研究、整理理清了思路。
三、川劇高腔曲牌改革問題
在探討了川劇高腔曲牌的分類及簡化問題後,對於川劇高腔曲牌的改革問題成為當代學者研究與探討的焦點。鄧修身在其《再談高腔曲牌風格的簡化》一文中提出,繼承傳統和改革創新是不可分割的。改革在繼承基礎上發展的,是對川劇藝術的加強。目前,川劇高腔曲牌太多太複雜,應該將其規範,尋找常用的、音樂性強的、易掌握的曲牌加以推廣。由於改革目前還處在摸索試驗階段,因此應在“百花齊放”“百家爭鳴”中探討學術問題,以求得在矛盾的對立中達到統一。鄧修身還提出,可嚐試選擇一些好聽的、不失川劇味,又符合現代審美要求的曲牌加以整合、發展,才能從整體上推動川劇高腔曲牌本身的改革。總之,川劇高腔曲牌改革勢在必行,應當積極開展研究和實踐。隻有不斷豐富唱高腔曲牌的表現力,才能使大眾對川劇高腔曲牌的認識逐步走向統一,使這一古老的劇種保持經久不衰的藝術生命力。
當代音樂文化生活極其豐富,各種各樣的音樂產品應運而生,充斥著人們的精神生活。隻有積極發展、整理和加強學習傳統的工作,才能發展我國民族音樂,發展當代音樂產業。川劇藝術要為社會主義建設服務,要適應大眾的審美標準,需要以當代的審美標準對川劇高腔曲牌進行分類及梳理。如果僅從個人的喜好出發,要川劇音樂一成不變,或者脫離傳統,輕率、粗暴地加以改動,都是不科學的。筆者認為,根據劇情與人物性格的變化,從川劇音樂的傳統出發,適當發展川劇高腔音樂的唱腔及曲牌,這樣才會使川劇藝術得到更好的發展。
參考文獻:
[1]路應昆.高腔與川劇音樂[M].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2001.
[2]蒲亨建.川劇高腔曲牌音樂基本風格——淺論區域音列控製與整體風格規範[J].四川戲劇,1988(4).
[3]蒲亨建.論“通用腔”——川劇高腔曲牌音樂統一風格要素之一[J].四川戲劇,1988(1).
[4]蒲亨建.簡化川劇高腔曲牌的理論與實踐之我見[J].音樂探索(四川音樂學院學報),1993(3).
[5]曾曉鳴.衝出曲牌迷宮——析[梭梭崗]類曲牌結構框架[J].四川戲劇,1988.
[6]甘遠成.《川劇高腔曲牌》分類的疑惑[J].四川戲劇,1994(1).
[7]景安東.淺析川劇聲腔之高腔音樂曲牌[J].劇作家,2006(3).
[8]鍾善祥.略論川劇高腔曲牌音樂中的轉調問題[J].音樂探索,1983(1).
[9]楊為,何國經.川劇高腔曲牌[梭梭崗]簡介[J].音樂世界,1983(7).
[10]四川省川劇藝術研究院,四川省川劇學校.川劇音樂概述[M].成都:四川文藝出版社,1987.
作者單位:遼寧文化藝術職工大學
(責任編輯:賀秀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