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望奎“江北派”皮影戲演唱方式及發聲狀態研究(2 / 2)

掐嗓演唱時,手勢的力度變化,直接影響音調的高低,當手指作用於舌骨和喉部之間,人為增大壓力的同時,也增大了舌骨與甲狀腺軟骨之間的空隙,使咽部造成一個倒置的漏鬥形狀,變相拉近咽部兩側的肌肉,達到聲樂學習當中的“關閉”狀態,從而唱出很高的音。

三、 望奎“江北派”部分藝人演唱方法與發聲狀態簡析

望奎“江北派”皮影戲傳承人僅有的幾人中,年齡最小的也已近70歲。這群為這門古老藝術的發展與傳承奉獻了一生的平凡人,如今正麵臨著尷尬與無奈的境地。

“江北派”皮影戲第四代、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穀寶珍女士,演唱功底深厚,技巧嫻熟,擅長皮影戲中的“花旦”角色。筆者通過與之交流,發現她特別擅長運用戲曲當中的“咽音”,即聲樂學習當中所強調的“鼻咽音”。在演唱過程中,經常使用哼唱來帶動高位置的共鳴,以達到聲音和氣息支持的高度統一,所以音色才能如此輕柔和細膩。而在演唱過程中,對於“笑肌”和“上顎”的運用,也是十分明顯的,這一點與花腔女高音的訓練方式和發聲特點尤為相似。可是身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的古寶珍老師從未進行過專業的聲樂訓練和理論學習,這不得不說是一個奇跡。

因“中風”而不能繼續演唱的張淑芹女士,擅長演唱“生角”。當其在演唱時,並非單純地模仿男性的音色,而是運用胸腔共鳴和丹田,將男性鏗鏘有力的聲音迸發出來。傳承人當中的張國文(男),雖然已經70歲高齡,但其運用掐嗓唱法,加入鼻腔共鳴和哼唱技巧,扮演的“小生”角色更可以假亂真,其真聲與假聲的混合運用,更是達到了爐火純青的地步。

傳承人當中的張淑榮和宋官榮兩位老藝人,擅長表演“少女”角色,她們在演唱中,極其注重鼻音和哼鳴的結合。趙世奎老人(男)運用掐嗓唱法,模仿“醜角”形象,在表演過程中,連喊帶叫,聲音誇張詼諧,雖然看其本人掐住嗓子,臉紅脖粗,但在演唱過程中,聲音洪亮,位置高亢,橫膈膜與丹田的支持力十分明顯,並且幾個小時下來,音色依然明亮,不沙啞。筆者曾經用琴做過測試,其在掐住嗓子尖叫與高位置演唱時,音高能達到小字三組的d,不得不讓人折服與欽佩。

結語

“江北派”皮影藝術在經曆了多年的曲折與艱難發展後,形成了獨特的藝術風格和演唱特點,這些老藝術家在沒有受過專業聲樂指導與係統理論學習的前提下,靠著個人的悟性與經驗,掌握了一套屬於他們自己的合理並科學的發聲體係與演唱方法,這對於聲樂工作者與學習者有一定的啟發,在聲樂學習與教學中,如何打破常規、尋找合理與創新之間的共性是值得我們學習和借鑒的。

(注:本文為黑龍江省教育廳項目,編號)

參考文獻:

[1]楊建新.海寧皮影戲[M].杭州:浙江攝影出版社,2008.

[2]劉慶豐.皮影史料[M].黑龍江:黑龍江省藝術研究所,1986.

作者係綏化學院音樂學院聲樂教師,

“江北派”皮影戲傳承與保護項目負責人

(責任編輯:曹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