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現實主義看中國寫意人物畫的傳承與發展
學術論壇
作者:王萬成
【內容摘要】人物畫這一藝術形式,是中國畫成熟最早的畫種,然而傳統人物畫的局限性限製了其發展。20世紀新文化運動後,在西學東漸的影響下,如何用西畫的造型觀念和方法來豐富和彌補傳統人物畫的技法,拓展傳統人物畫的表現力是值得深思的問題,不僅要繼承傳統畫法中的筆墨、線條,而且要在造型、用途上“以西潤中”,使這一古老畫種能夠表現這一時代新的發展麵貌、審美特征和思想情感。
【關鍵詞】現實主義 筆墨 造型觀念 用色
藝術家必然要感受到他所生活時代的氣息,受到當下政治、經濟、文化、自然人文環境等各方麵的影響,以手中之筆來描繪、謳歌他所生活時代的風物人情。並隨著描繪對象的變化、工具材料的更新,以及其他學術上的熏陶,造就出每個時代不同於前代的畫風、畫作。20世紀的中國,實現了從封建社會農業文明走向現代社會工業文明的曆史性跨越,尤其是新中國成立以來,中國進入了任何曆史時期都不能比擬的、日新月異的全新時代。20世紀中國寫意人物畫也隨之曆經了從古典向現代傳承的曆史性變革。那麼,從現在回頭審視,這個傳承過程是站在一個什麼基點上、如何傳承與發展的呢?這是我們將要探討的問題。
繪畫意義上的現實主義。什麼是現實主義?就是關注人生、關注生活、關注現實。從具體技法上講是要求寫實的,是寫實主義而不是抽象主義。這個概念是19世紀從日本翻譯過來的,也稱寫實主義,從技巧、技法上講是寫實主義,從意識形態和觀念上講是現實主義。①現實主義是藝術發展進程中一種獨特的藝術現象,是19世紀產生的藝術思潮,這個流派是使用現實主義藝術創作方法,藝術家以讚美自然、歌頌勞動,深刻而全麵地展現現實生活的廣闊畫麵為主題。尤其是描繪普通勞動者的生活,使勞動者成為繪畫中的主體形象。
中國傳統人物畫的題材以仕女、神仙等為主,筆畫上以工筆為主,發展到陳老蓮、任伯年形成了又一高峰,講究筆墨格調,追求藝術境界的高古之意。然而五四運動以來,尤其是新中國成立後,“藝術反映社會”的要求是舊傳統所不能適應的,舊傳統強調筆墨與線條,在造型上缺乏有力的支持,這樣導致傳統人物畫畫麵效果單薄、乏力。吳冠中先生曾提出“風箏不斷線”,所以筆墨當隨時代變化而變化,創新而又不脫離傳統是中國畫發展的必然之路。自上世紀以來,西方傳統素描引入中國畫,“以西潤中”成為中國畫改造的大趨勢,都希望以素描畫法來解決人物畫中的寫生造型問題,同時加入其他造型訓練手段,使其適合於中國畫的基本框架原則,既凸顯中國畫的筆墨特色,又創造性地融入西畫的造型元素,收到了比較好的效果。
首先,體現在題材內容的選取上。上世紀至今,是一個波瀾壯闊的時代,中國的社會發生了巨變。辛亥革命推翻了舊的封建製度、五四新文化運動、國內革命戰爭、抗日戰爭、新中國成立、改革開放……都是前所未有、激蕩的新時代,其間發生的許多曆史事件都成為繪畫領域的重要題材。藝術家一掃舊式文人畫狹窄題材的取向,跳出了隻畫仕女、神仙或孤芳自賞的小情調範疇,深入生活,直麵現實,關注時事,體驗思考人生,抓住了許多特定曆史場景,深刻揭示和反映了廣闊的社會生活,以及無限豐富的人物的精神麵貌。《愚公移山圖》《流民圖》《轉戰陝北》《人民與總理》《祖孫四代》《八女投江》等作品都是如此。這些題材的選擇具有鮮明的中國文化特色,成為中國現代人文精神的集中體現。
其次,表現在傳統筆墨的繼承上。筆是骨、墨是肉,曆來為畫家所重視。自南齊謝赫在《古畫品錄》中提出“骨法用筆”以來,“筆墨”已成為中國畫的代名詞。“筆精墨妙” “筆情墨趣”,形象比喻了筆與墨的關係。清代布顏圖在《畫學心法回答》中說:“山水不出筆墨情景,情景者境界也。古雲:‘境能奪人。’又雲:‘筆能奪境。’終不如筆、境兼奪為上。蓋筆既精工,墨既煥彩而境界無情,何以暢觀者之懷?境界入情而筆墨庸弱,何以供高雅之賞鑒?吾固謂筆墨情景,缺一不可,何分先後?”②可見一幅畫筆墨情景缺一不可,沒有精妙的筆墨來表現,就不可能成為一件高雅的中國畫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