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水彩人物寫生在繪畫教學中的地位(1 / 3)

水彩人物寫生在繪畫教學中的地位

學術論壇

作者:柳毅

【內容摘要】如今藝術院校的水彩畫教學中有忽略對現實生活的體驗和寫生實踐的傾向,使得學生的人物塑造能力與藝術作品的感染力相應削弱。文章試從水彩人物寫生兩種模式的角度,通過對寫生過程魅力的解讀,說明“純寫生性表現模式”的人物寫生在水彩畫教學與創作過程中的重要地位。

【關鍵詞】水彩人物 寫生模式 身臨其境 蘊含創意

一、寫生的概述

在造型藝術中,人物畫是最能體現畫家創作水準的體裁。水彩畫藝術要想有話語權,關鍵在水彩人物形象的塑造上必須具有品格的力量——創造出內容與形式完美統一的精品力作。在藝術院校水彩畫專業方向的教學中,如能在人物畫創作上有突破,那麼在水彩畫藝術天地裏也就有了製高點。

中國水彩畫藝術在人物創作領域相對薄弱,且在當今數字圖像化的時代,藝術院校的水彩畫專業方向教學不注重平時對現實生活的體驗和寫生實踐,以圖像照片作為主要創作素材的現象較為嚴重,使得學生的人物塑造能力與藝術作品的感染力相應削弱,這將影響中國水彩畫藝術的地位和發展。

本文試從水彩人物寫生兩種模式的分析角度,並通過對寫生過程魅力的解讀,以期水彩畫專業方向的師生充分認識“純寫生性表現模式”的人物寫生在藝術教學與創作過程中的重要作用,以重新煥發弘揚傳統和重視寫生的熱情,在走進生活,回歸寫生中,提升學生在水彩人物形象方麵的塑造能力,提高水彩畫藝術的教學質量,為中國水彩畫藝術的發展培養有質量的創作人才。

水彩人物寫生——指用水彩畫藝術的本體語言,以人物的形態、表情、內在精神作為畫麵主體進行塑造的藝術表現性過程。有“純寫生性表現模式”(直麵對象進行描繪的作畫方式,簡稱“純寫生性”)和“非寫生性表現模式”(依據圖片,以寫生手法進行描繪的作畫方式,簡稱“非寫生性”)。

在中國水彩百年發展的曆史進程中,隨著數字圖像的出現,水彩人物寫生的形式、內涵變得豐富了,外延也延伸了。在藝術院校水彩畫教學中,水彩人物寫生既可以作為直接的藝術創作,也可以使圖像照片寫生化。由原來強調直麵對象的“純寫生性”,到現代盛行圖像的“非寫生性”,寫生被賦予了更多前所未有的意義。

陳丹青認為,在圖像時代,用照片畫畫,是當代藝術繪畫類作品的莫大機遇,對傳統寫實,則可以是良性的輔助,也可以是繪畫的歧路,甚至絕境。二者並非不可通融,尤難理清其間的分界。在筆者看來 “純寫生性”與“非寫生性”各有所長,應相互補充,共同發展。前者重過程,有生氣,現場感強,但作畫難度高;後者容易畫,畫麵完整,但長此以往學生們難逃創作的僵化、概念化等弊端。

事實上,當今標以水彩人物寫生的作品,相當數量都屬於“非寫生性”的範疇。其使用價值的日益提升直接對“純寫生性”產生了衝擊,並在藝術院校的教學中,有取而代之的發展趨勢。殊不知這一現狀卻與水彩畫產生之時的“純寫生性”因素,與畫家深入生活的傳統漸行漸遠了。國內很多老一輩水彩畫家都忠實於寫生,國際上美國的懷斯、查理瑞德等水彩畫大師,也都是在寫生的實踐中取得成就的。

以“純寫生性”進行的寫生實踐,從某種意義上說,確實如陳丹青認為的那樣,它是畫家確認彼此才華與聲名的水準。對於水彩畫藝術來說,其獨特的藝術語言——水分與色彩,在轉瞬即逝間的變化莫測,畫麵的不易更改性和難掌控性,幾乎處在繪畫藝術金字塔的巔峰。因此,一幅成功的水彩人物寫生作品所獨具的藝術魅力是其他畫種無法比擬和替代的。也正因為如此,“純寫生性”在水彩畫的寫生過程、寫生效果以及在印證畫家的個性風格方麵,無論過去、現在還是將來,始終有其不可低估的價值優勢和永恒魅力。在水彩畫的教學中,讓學生充分了解和認識其魅力,有助於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鼓勵學生積極地投入到直麵對象的寫生中去,這對提高水彩人物畫的教學和創作水平意義重大。

二、寫生過程的魅力

與“非寫生性”截然不同,“純寫生性”的水彩寫生過程在瞬間創造永恒,它有著時間上的局限性以及身臨其境的感受性。雖然這也是所有繪畫寫生過程的共同特點,但與覆蓋力強、便於修改的油畫相比,在以水為媒介、不易反複修改的水彩畫藝術中,這種過程卻顯示了其最為引人入勝的藝術魅力。水彩人物寫生,在短時間內做到對水的熟練駕馭,對色的敏銳捕捉,對形的精確掌控,飽含激情、一氣嗬成。這樣的寫生極具挑戰性和創造性。

(一)身臨其境

與寫生對象麵對麵的“純寫生性”的直觀寫生,不是在“哢嚓”聲中對對象的瞬間感觸,也不是走馬觀花般獵取的表麵場景,而是在與對象間的感知與回應中所激發的即興的寫生過程。這個過程最大程度地留存了寫生的原初性與現場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