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開朗琪羅是創作人體運動雕塑的藝術家,在藝術史上,米開朗琪羅的雕塑、繪畫作品中的人體形象都是變形的,不成比例的,或過長,或過短。米開朗琪羅用變了形的人體表現運動、力量與情感,以及體現神賦予人體美的最佳境界,如《垂死的奴隸》中人體的變形體現出各種動作的運動。正麵看,奴隸用力挺腰,用軀幹帶動下肢試圖站起來,但從其他角度去看卻是奴隸無力、緩緩倒下的軀體,這種截然相反力量的動作體現在一件作品中,這就是動作的綜合;再有,頭部由於有手的支托而向後仰,以表現奴隸痛苦的內心,而困乏的軀體與一伸一屈的雙腿又體現出奴隸受難的過程,這些複雜動作的綜合處理使作品完整地體現運動;還有,其下肢無力地斜墜和胸前無力倦怠的手等動作都表現出奴隸受難將死的悲慘命運,而安詳平靜的神情、閉合的雙眼又暗示著人物已經超脫了塵世間的苦難,靈魂將要得到超脫與永生。
三、平衡與運動的雕塑
《摩西》作品中人體動作的整合與創造體現出平衡與藝術、雕塑的統一。摩西左腿傾斜,腳跟抬起,腳趾觸地,想要站起來的姿態栩栩如生;他右腿穩定,右腿姿勢為緊緊夾住法板,手指按住胡須,又傳達出想要坐下來的意思……動作複雜性中的平衡處理使作品中的人體扭動變形。就作品而言,米開朗琪羅把摩西內心的矛盾衝突出色地表現在人體雕塑的平衡運動之中。
作品《舞蹈》中的少女,其扭轉的運動姿態表現得極度誇張、變形;但藝術家還用了一個極為明顯的技巧,使女孩的運動感強烈,這就是平衡身體的傾斜及重心。女孩是舞蹈著的、不穩的、傾斜的,幾乎脫離一切萬有引力的控製,但她又平衡地用一隻伸出去的手臂,與另一個少女的手牽住而保持了重心的穩定,使她沒有倒下去。《舞蹈》作品是群雕,表現運動的方式是用另一個形象維持整件作品人物平衡的同時使作品運動感表現到極致,即使人體的運動脫離一切引力的控製,也能借助於人體以外的力量達到平衡與穩定,這就是藝術家對雕塑作品的創造。
所以,重心傾斜、擺脫任何引力作用的運動,其藝術家要有十足的構思才能表現;否則,人體則會出現變形、傾斜過大而無重心。例如,雕塑家波洛尼亞的《墨丘利》,作品本身不具有雕塑品所體現的永恒感,雖然不乏動勢與平衡,但也最多地體現了動勢而已,作品深層次的精神含義欠缺,幾乎是一件裝飾品,而不是藝術作品。與德加的青銅名作《看著自己腳的舞女》相比較,二者十分相似,也是單腿站立, 一腿騰空,但德加卻成功地實現了自己的藝術構思,把芭蕾舞演員舞台姿勢的平衡感與動感表現得十分生動。但這件作品,藝術家又過多地體現雕像的平衡和姿勢,使人物形象在表達運動方麵未達到良好的藝術效果。
最後,需要強調的是,不是所有的雕塑作品都一定要表現人體的運動,在人體雕塑藝術中,也並非所有的藝術家都把人體及其運動作為自己作品所要表現的藝術思想,卓越的藝術家也能通過單一、簡略的人體形態表現複雜而深刻的含義。
(注:本文係2012年度黑龍江省教育廳人文社會科學(麵上)項目研究成果,項目名稱:西方近現代人體繪畫、雕塑藝術中的解剖學研究,項目編號)
參考文獻:
[1]何政廣.羅丹[M].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2005.
[2]葛賽爾.羅丹藝術論[M].傅雷,譯.天津:天津社會科學院出版社,2006.
[3]易英,西方當代雕塑概述[J].美術觀察,1997(7).
作者單位:哈爾濱師範大學美術學院
(責任編輯:賀秀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