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我國古建築裝飾的雕塑形式及功能(1 / 2)

我國古建築裝飾的雕塑形式及功能

學術論壇

作者:王仁亮

【內容摘要】我國古建築裝飾雕塑常采用誇張、美化、變形等裝飾手法,不僅是可供欣賞的藝術品,而且具有使用功能。裝飾雕塑的形式和功能以及所包含的社會意識和藝術內涵具有非常鮮明的時代氣息,體現了人們對精神文化的追求。

【關鍵詞】裝飾雕塑 形式 功能

在我國的傳統建築中,裝飾雕塑占有重要地位。隨著時代的發展,裝飾雕塑也在不斷地發展和變化,而裝飾雕塑自身所包含的藝術效果和社會意識形態構成了獨特的古建築模式。

一、我國古建築裝飾的雕塑形式

裝飾雕塑由於自身的材質、空間造型以及豐富的色彩而富於變化,可以將審美欲望、實用價值合為一體,賦予更加豐富的主觀形象色彩。

(一)裝飾雕塑的材料

材料是裝飾雕塑的重要元素。不同的材料,它們的韌度、色澤、肌理和強度等是不同的,在一定程度上影響著雕塑的主題表達、製作流程及應用範圍。在塑造裝飾雕塑實體的過程中,材料經過特征化,可以達到材料與雕塑實體的高度統一。所有的材料都有自己的特點,包括硬度、色澤、肌理以及質地等,而這些特點也能給人帶來不同的視覺效果以及心理反應。材料的光澤、冷暖、光滑度等在視覺上占有一定的比例,尤其是材料的肌理,比如金屬材質的金屬質感。不論是光滑的還是凹凸的,不論是華貴的還是樸實的,在雕塑的塑造過程中,材質的應用都不是一成不變的。

(二)裝飾雕塑的空間造型

1.造型的均衡

在我國的古建築中,均衡是最常見的空間造型,比如豪宅的大門兩側的一對石獅子、青銅器上的裝飾紋路等。對稱可以給人一種莊重威嚴感或者靜態條理美,但有時也會給人一種單調呆板的感覺,所以在現代的很多雕塑中都使用非對稱的,但是並未打破均衡的原則。對於雕塑藝術來說,提煉和概括是取舍和歸納的過程,以簡單清晰的語言概括最具表現力的形態特征,而均衡也是其準則。提煉與概括的均衡、統一與多樣的均衡、對比與調和的均衡,將這些形式的均衡應用到裝飾雕塑中,可以擴大視覺效果以及心理感知能力。

2.誇張和變形

在裝飾雕塑的造型和風格中,誇張和變形無處不在,與雕塑作品主題形象的藝術效果有著很大的關係。以美為原則,賦予豐富大膽的想象力,將情感需求與主觀感受貫穿於雕塑作品中,給人帶來很大的視覺衝擊。在裝飾雕塑的塑造中,運用縮放、反轉、扭曲等誇張的藝術手法,能夠更好地釋放感情,奪人眼球。

3.空間與環境

裝飾雕塑看上去是獨立存在的,事實上,裝飾雕塑與人文環境、社會環境的相互融合,更能體現變化、寓意的特征,比如街道上的下水井蓋與半身人體雕塑的結合,不僅可以裝點城市街道,還能創造出良好的藝術氛圍,具有趣味性和裝飾性。所以說,在裝飾雕塑作品的創作中,注重作品與空間環境的聯係,不僅具有裝飾效果,還具有藝術氛圍,增加趣味性與藝術性。

(三)裝飾雕塑的豐富色彩

色彩也可以給人帶來直觀的視覺衝擊。色彩並不是指材料本身的色彩,而是雕塑家根據主觀創作理念,在雕塑的表麵進行主觀色彩表現,更能夠體現出作品的主觀思想。一般情況下,作品大多以亮麗的純色為主色調,再以冷暖色調或者對比色調進行表現,增加作品的趣味性和主觀表達性,給人帶來最直觀的視覺衝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