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代儒道思想影響下的設計觀念
學術論壇
作者:朱潔 段強華
【內容摘要】漢代的思想文化直接影響了設計觀念的形成,通過對漢代儒家和道家兩個主流哲
學思想的研究,提出自然設計觀、藏禮於器和神秘主義風格三個漢代典型的設計觀念,從思想文化的角度研究設計觀念,有利於深入理解設計觀念的成因及藝術設計作品的時代特征。
【關鍵詞】漢代 儒家思想 道家思想 設計觀念
一、漢代思想文化
1.儒家思想
漢承秦製,文化上是對周代儒學的繼承,武帝時,奉行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政策,儒學成為漢代官方意識形態的主旋律。以董仲舒為代表的儒家經學派以“天人感應”神學和天人宇宙論圖式體係作為思想核心,這套圖式竭力將天道運行之“天”與人事政治之“人”通過戰國以來風行不衰的陰陽家的五行宇宙論組合起來。人格的天(天誌、天意)依賴自然的天(陰陽、四時、五行)來呈現,就是說,天是具有意誌的神秘的主宰,通過自然天象的變幻來表現它的“天誌”或“天意”。這樣一個人與宇宙(天)關聯的係統圖式,包含陰陽、四時、五行、人體、人事、倫常政治的異質同構的五行圖表就建立起來,組成一個和諧、穩定、平衡、統一、相生相克的天人結構係統。這套係統內容含有大量的鬼神迷信和神秘化了的陰陽五行說,加上此後經學最終演變發展為西漢末(哀、平時期)至東漢初(光武、明、章時期)的“讖緯”①的宗教迷信,使漢儒經學的神學化達到極致。漢代濃重的鬼神、迷信思想正源於此。
2.道家和道教思想
先秦道家思想至漢代得到進一步的發展和改造,道家思想發展主流一是漢初的黃老之學,一是東漢末年興起的道教。黃老之學有“內外”之分,對內“治身”,對外“治國”,將道家保全身體、性命的“養生”道理推廣到治國上,就是治國先定出一套規章製度,這套章程無論是統治者還是民眾都不可改變並要嚴格遵循,這樣,國家從皇帝、官員到百姓都按照章程來行事,就可以實現無為而治。
道教也是對道家思想的另一種發展,“道教的來源有二,一是戰國時代的哲學家。他們舍人道而從天道,因此棄官避世退居山林和野外,以參天地之法則,以觀造化之無窮;二是,上古的‘羨門’和術士,就是古代的巫和方士”。②道教以道家神仙說為中心加之易、五行、讖緯、醫學、占星等學說和對巫的信仰,它繼承了道家的自然觀和養生哲學,道家講修煉,通過“生前”修煉長生久視,青春永駐,而“死後”得道成仙,道教中保留了大量的民間信仰與原始巫術。
二、漢代設計觀念
1.自然設計觀
自然設計觀的核心思想就是天人關係的“合一”而非“對立”。“中國哲學之天人關係論中所謂天人合一,有兩個意義:一是天人相通,二是天人相類。天人相通的觀念,發端於孟子,大成於宋代道家。天人相類,則是漢代董仲舒的思想。”③漢代道家也認為,自然界本身是天然的生態家園,天地、日月、星辰和人間萬物和諧共存,人類作為萬物之長,也應效仿天地自然,注重相互之間的和諧共處。
自然設計觀是指在設計的過程中實現設計物、人、社會、自然的和諧統一。在宏觀的設計理念上尊重和利用客觀條件,揚長避短地進行設計,人不要破壞自然,而要巧妙地利用自然的優勢轉化為設計的優勢,主動地構造人與自然的良性循環體係。人們在觀察自然、研究自然的過程中形成向自然模仿的設計方法,這種模仿是在還不十分清楚科學原理的情況下模仿科學現象、模仿自然事物的結構和外形、模仿自然事物的裝飾紋樣等來進行設計。漢代的設計從內部的功能到外觀的造型處處可以看到模仿自然事物的原型,這種由內而外的模仿又恰恰契合了漢代儒家和道家哲學,人的精神、設計與自然“天人合一”的哲學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