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海南地域文化元素在平麵設計教學中的探索(1 / 3)

海南地域文化元素在平麵設計教學中的探索

學術論壇

作者:張君

【內容摘要】文章從海南黎族文化著手,探討了地域文化元素對本土設計意識培養的作用,同時對海南地域文化元素進行了梳理,還對黎錦造型意識、情感表達以及內在神韻進行了解讀,重點解讀了海南黎錦文化元素在平麵設計教學中的作用和現實意義。

【關鍵詞】地域文化元素 黎錦 平麵設計教學 民族化 本土意識

西方強勢文化的入侵造成我國本土文化的漸失,以致有些年輕人崇洋媚外觀念比較突出。在平麵設計專業領域,由於現行的設計體係都是沿用西方包豪斯時期建立的設計體係,設計的基礎教學都是西方設計構成,而與中國傳統圖案相關的文化藝術經典課程較少,使得很多學生談設計必言西方構成理論,片麵地認為設計就是西方的舶來品,甚至很多人認為我們傳統的設計作品隻是工藝美術,沒有設計可言。要讓優秀的傳統藝術得以傳承和發展,首先必須在學生中轉變這種觀念,讓大家感受到傳統文化的魅力。所以,嚐試平麵設計民族化的教學改革,在學生中培養重視本土文化的意識勢在必行。

一、海南地域文化元素的類型麵貌

地域文化的主體是民族民俗文化。民族文化是一個民族在特定的生活區域內長期從事生產活動中所創造出來的一切物質化和非物質化的遺產,是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的載體。海南地域文化主要是海南黎、苗、回、漢四大世居民族共同創造的海南本土文化。這些多種多樣的文化形態,既與中原文化保持著密切的淵源與關係,又具有明顯的區域性,使海南本土文化呈現多元性、包容性、開放性等特點。

海南傳統民族文化元素類型多樣,包羅萬象,從文化元素的載體來看,有物質化和非物質化之分。如物質文化元素中的曆史建築和文物等具有形的固態化表征,非物質文化元素中的民間口頭傳說、黎族歌舞表演、宗教禮儀、民俗節慶、傳統手工藝等具有無形的動態化特征。當然,也有一些文化遺產兼具物質化和非物質化的屬性,如黎族傳統生產勞作的技藝是非物質化的,而勞作的工具或成果又是物質化的。再如傳統的戲劇、舞蹈表演過程、技巧和配樂是非物質化的,而表演中所穿著的服裝頭飾、麵部妝容又是物質化的。從存在形式來看,有視覺文化元素,如傳統繪畫、書法、織錦紋樣、瓊劇臉譜和服飾、黎族民間剪紙等;有聽覺文化元素,如黎歌、民間童謠、神話傳說等;有肢體文化元素,如瓊劇表演、民俗祭祀活動、傳統竹竿舞、民間體育運動等。從表現形態來看,有平麵的,如黎錦圖案、紋身等;有立體的,如黎族原始製陶、藤編等;有空間的,如黎族船型屋等。這些物質文化遺產和非物質文化遺產,是海南各族人民的傑作,體現出海南本土文化的內在特質,以及海南各族人民的精神價值和生存理念。重新認識並審視黎族文化的價值,同時積極主動地挖掘和探討深層次的文化內涵,大力弘揚黎族優秀傳統文化,是提高海南地域文化品位和文化特色的必由之路。

二、在地域民族文化傳統中尋找平麵設計的本土語言

地域文化元素中最具有開發與傳播價值的文化元素是海南黎族織錦。從黎錦中提煉出具有地域特點的圖形符號並通過解構重組加以運用到平麵設計中,是海南平麵設計本土化的途徑。對於海南地域民族傳統文化元素,我們應該秉承挖掘傳承、分析提煉、開發轉化、最後運用的思路。除了對黎錦圖案造型特征的分析提煉之外,對傳統圖案背後的故事和圖形含義的研究也十分重要。了解其題材來源,可以幫助我們熟悉先輩的生活和民族情感,進而有助於把握傳統圖形元素的內在神韻,而一旦將這種傳統文化元素的神韻傳承到現代設計中,就會得到真正的具有民族特征的作品。在這一點上,日本設計師田中一光是一個典範。在他的一係列關於歌舞伎的海報作品中,大量運用現代設計的構成手段,簡潔的構圖、幾何化的圖形、平麵化的色彩,構成了一幅獨具日本風情的畫麵。田中一光對歌舞伎這一日本傳統文化形式進行了深刻解讀,在將歌舞伎表演的視覺要素運用在海報設計中時,並沒有直接“移用”表麵形象,而是用現代構成設計語言對於傳統形象進行了提煉和加工,所以,最終作品呈現出來的既具有現代感,又有鮮明的日本民族風格特征。從這個例子我們可以感受到,優秀的設計作品是一眼就能辨識出其風格特征的,而粗劣的設計往往是在對別人一味的跟隨與模仿中喪失個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