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0章 附錄:新媽媽的5個誤區(1 / 1)

[誤區1:過分擔心寶寶對營養的攝取]有些媽媽經常不管寶寶喜不喜愛這種食物,隻要她自己覺得有營養,就一定非要寶寶吃,總怕寶寶攝取不到足夠的營養。甚至,每天都按自己的喜好給寶寶安排飲食,以為這樣就可以保證寶寶的營養攝取。

建議:隻要寶寶的味覺、嗅覺和口感發育正常,完全可從各種食物中自然地選出有益健康的飲食組合,媽媽完全不用過分擔心。雖然寶寶的食欲和對食物的喜好經常有變化,但這是很自然的,隻要不過於受到人為偏見的影響,從長遠來看他們的飲食會平衡的。因此,對小寶貝的飲食喜好不必大驚小怪,過分關注與擔心都可能起反作用。同時,媽咪應對於米飯、牛奶、肉類、蛋類、蔬菜、水果等食物的營養價值有所了解。否則,便不能為小寶貝提供能夠滿足身體生長發育需要的均衡營養。

[誤區2:強化食品促進生長發育,吃得越多越好]有些媽媽經常給寶寶吃各種強化食品,以為沒有一種天然食品能單獨滿足人體的營養需求,便想當然地認為,寶寶發育要快,吃強化食品也越多越好。

建議:在嬰幼兒食品中加入賴氨酸、鐵、鋅、維生素D、維生素A、維生素B2等營養素,確實可加快生長發育速度或預防某種營養素缺乏。但強化食品並非多多益善,過多地食用強化食品,反會影響體內營養素的均衡,甚至引起維生素D、維生素A中毒。因此,懷疑小寶貝缺乏某種營養時,在補充之前最好先到醫院做相關檢查,待確定後在醫生指導下選用針對性強化食品。即使是在服用強化食品期間,也要經常進行複查,以免服用過量。

[誤區3:縱容不良的進食習慣]寶寶在一天天長大,越來越淘氣,吃飯時會邊吃邊玩,媽媽甚至要追著喂;或者坐在電視旁邊邊吃邊看電視,甚至將吃飯當成玩耍的一種方式。對於寶寶的這些不良進食習慣絕對不能縱容,否則會營養寶寶的食欲。

建議:吃飯時間,可以先將寶寶的玩具收起來,並將電視機關掉。

如果寶寶把剛送進嘴裏的飯菜吐出來,說明他不想吃,媽媽這時就不要再喂。如果寶寶不高興,不愛吃或者吃飽了,他可能會抬手把飯菜打翻。這時媽媽應該把飯菜馬上拿走,別再強迫他吃。

寶寶可能熱衷於用手抓飯菜吃,媽媽別縱容這種行為。應該讓寶寶拿著飯勺吃飯,即使不會使用,也要慢慢鍛煉。

[誤區4:邊吃飯邊喝水]寶寶如果不喜歡吃飯,很多人習慣於用水或湯將飯泡好,再去喂寶寶。吃飯時喝少量的湯是有益的,但邊吃邊喝,或用水用湯送飯,這是個不好的習慣。

食物拌水後容易吞咽,但在口腔中的初加工過程縮短了,因而會增加寶寶的胃腸道負擔,造成消化、吸收不良。另外,大量水進入胃內會使寶寶產生飽的感覺,減少進食量。不過,飯前先喝少量美味的湯,可以刺激食欲,增加消化液的分泌。

建議:如果寶寶總是對飯菜沒有興趣,可能隻是用舌頭舔一舔,或者把喂進嘴裏的飯菜頂出來,媽媽要留意一下,如果同時他的體重增長過慢,精神差,應去看醫生。

如果他隻是吃得少,但體重增長正常,精神好,愛活動,父母就不要過於著急,更不要逼著他吃。

[誤區5:寶寶吃飯特殊化]有些媽媽想讓寶寶吃得更多,所以在習慣會將寶寶的用餐時間安排在大人吃飯之前或之後。殊不知,寶寶吃飯也需要一個良好的氛圍,和桌上大人們一起吃得香噴噴,自然比自己一個人吃要好得多。

建議:在飯桌旁給寶寶安排一個固定的就餐座位,並鼓勵寶寶和大家一起進餐。在寶寶不能自己獨自吃飯之前,媽媽可以邊吃邊喂寶寶;而寶寶掌握基本吃飯技巧後,媽媽應放手讓寶寶嚐試自己用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