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戰八年有多少壯丁死在半路?
新知
作者:易銘
抗戰爆發後,國軍損失嚴重,常年需補充大量兵員。征兵本應采用抽簽辦法,但實際上,各地所湊兵額,“多係鄉鎮保長賄買頂替”,甚至有“攔路強虜擄過路行人及單獨士兵,濫充配額而來”。
這些被抓的壯丁,常伺機逃亡。而留下的,相當多的人死於途中。蔣夢麟任中國紅十字會會長時,曾在各地考察征兵情況。他在貴陽一個壯丁收容所裏,聽來自廣東的壯丁說:“我們從曲江動身的時候有七百人,可是現在隻剩下十七個人了!”由於沒有準備夥食,“有的地方有得吃,吃一點;沒有吃的,就隻好挨餓……好多地方的水喝了之後,就拉肚子。拉肚子,患痢疾,又沒有藥,所以沿途大部分人都死了”。蔣夢麟還看到,“好多壯丁被繩子拴在營裏,為的是防他們逃跑,至於吃的東西,更是少而粗劣,僅是維持活命。在這種殘酷的待遇下,好多壯丁還沒有到達前線就死亡了”。
蔣夢麟估計,“在八年抗戰期內,未入軍隊而死亡的壯丁,其數不下一千四百萬人”,這相當於國民政府公布的實征壯丁總數。
很多壯丁活著到了訓練營,沒有上戰場,就被軍官或疾病折磨致死。軍令部的一個電文說,“據國軍某團長雲:‘我們的兵不是胖子,便是瘦子,瘦子固是營養不良,而胖子……不是真胖,是浮腫。全團每日死亡,有時至二十餘名。’”營中,“壯丁一經患病……長官漠不關心,而猶責其照常上操課。偶因病而無力操作者,動輒以木棍或扁擔,加以痛擊,每一責罰,必致壯丁血肉橫飛,非死即廢。甚至有因細故而遭槍殺者,亦有於行進間因病不能速行而遭毒打成廢或拋入江河岩穀者,極盡人間慘毒”。
以上壯丁逃亡與病死的大致情況,符合史迪威在1943年做的一個判斷:“所有壯丁到達其指定接收新兵地位者,僅有百分之五十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