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1章 對孩子的真正教育是自我教育,真正的控製是自我控製(2)(3 / 3)

阿希拿出一張畫有一條豎線的卡片,然後讓大家比較這條線和另一張卡片上的3條線中的哪一條線等長。判斷共進行了18次。這些線條的長短差異很明顯,正常人是很容易做出正確判斷的。然而,在兩次正常判斷之後,5個“樁腳”

故意異口同聲地說出一個錯誤答案。於是,許多真被試開始迷惑了。他們會如何判斷呢?

從總體結果看,平均有33%的人判斷是從眾的,有76%的人至少做了一次從眾的判斷。而在正常的情況下,人們判斷錯的可能性還不到1%。

研究發現,影響從眾的最重要的因素,是持某種意見的人數多少,而不是這個意見本身。人多本身就有說服力,很少有人會在眾口一詞的情況下堅持自己的不同意見。我們生活中經常說“群眾的眼睛是雪亮的”“木秀於林,風必摧之”“出頭的椽子先爛”,其實這些教條,恰恰導致孩子喪失獨立思考能力,製造了一個巨大的“羊群”。

李杜文章萬古傳,如今已覺不新鮮。法國兒童心理學家讓·皮亞傑說:“教育的目的在於培養可以創造新事物的人,而非重複上一輩已經做過的事,這些人應該具備創造力、開拓性,並善於發現。”

舉凡做了一番成就的人,無一不是成熟的獨立思考者。

他們不會簡單地接受標準的答案,而是無時無刻不在獨立深入地思考、質疑和提煉。要讓孩子有獨立思考的能力,有自己的主見,就必須教給孩子推理思考,而不僅僅是簡單的答案。

在參與孩子的決策時,不要一手包辦。有時候,大人未必比孩子更聰明,也未必比孩子更明白麵對的情勢。對於孩子的正確意見,父母應該肯定和表揚,讓孩子增強發表意見的信心。即使孩子的意見是錯誤的,父母也不要急於插嘴,而應讓他說完,然後再說“我覺得這樣不太好,因為……”

即使有時孩子的想法是天真的、幼稚的甚至可笑的。但是,聰明的父母會在這些不成熟的想法裏,引導孩子發現其中的問題,使他們嚐到獨立思考的樂趣。

在日常生活或遊戲中,孩子遇到什麼問題,這時,父母要耐心,不要馬上幫孩子解決問題,而是應該鼓勵孩子自己去思考,讓孩子去體驗思考的樂趣。

如果孩子實在想不出來,可以給孩子一點提示,然後鼓勵孩子多方麵地去嚐試,孩子自己想出辦法,會有一種成就感,這會讓孩子終身受益。如果父母不知道問題的答案,就直接告訴孩子。這可以激發孩子的好奇心,並以自己獨有的方式,去尋找問題的答案。

從現在起,讓你的孩子做一個獨立思考、頭腦清晰、思維敏捷的人,他一定能給自己創造一個機會無限的世界。

56

21天法則:怎樣幫助孩子控製小動作?

我們要像拆散繩子那樣,巧妙而耐心地幫助孩子克服小動作。

孩子上學以後,不少家長發現,孩子寫作業時總是東摸西碰,一會兒玩橡皮,一會兒吃鉛筆,要麼咬手指,而且寫一會兒就起來溜躂一圈,到外摸摸看看。一句話,就是小動作特別多。

小動作多有多種原因,其中分為生理性和心理性。我們要正確區分這兩者,對症下藥。

生理性原因,活潑好動是孩子們的天性,活潑的孩子才是健康的孩子。他們正處在身體快速成長的時期,骨骼和肌肉的耐力都比較弱,而神經係統興奮強於抑製,表現為活潑好動、精力充沛。在這種情況下,出現小動作是再所難免的。

不過,隨著年齡的增長、自我控製能力的增強,這種活潑好動將逐漸趨於平穩,所以不必如臨大敵。

從心理性成因來說,小學生年齡小,注意力不穩定、不持久,無意注意占優勢,有意注意在發展之中。而且,他們經常會因為學習的壓力或者環境的變化,產生焦慮、緊張的情況,這時如果手中有東西把玩,會有一種安全感。

出於緊張情緒,孩子自己控製不了小動作。而孩子在課堂上給別的同學搗亂,因為他想喚起別人的注意,緩解緊張的情緒。時間久了,自然會對這種動作產生心理依賴。

因為孩子的控製力比成人差,對於這些小動作往往是情不自禁。所以“打罵”和“說理”都解決不了這個問題。在生活實踐中,一些性子急的父母,見孩子學習時有小動作,可能馬上會大喝一聲:“放下!要專心!”結果會怎麼樣呢?

家長若盯著孩子,他就忍耐著,等家長一離開,他的小動作可能更嚴重!

“你今天是怎麼了?這麼半天老擺弄它幹什麼?”父親說著,從兒子手裏奪過通知書,翻閱起來。上麵有老師寫的批語:“在課堂上射彈弓,往同學的衣袋裏裝蟲子……請家長來談一談。”

父親跳起來向兒子怒吼:“你在學校裏小動作這麼多,長大會成個什麼人啊?”

“爸爸,這不是我的通知書,是我從您的舊箱子裏找到的。”

這位健忘的爸爸之所以“怒吼”,估計是想一刀斷除孩子的小動作。但這是根本不可能的。

解決的有效辦法是訓練。因為孩子的一切能力都是訓練出來的,也都是可以通過訓練得到提升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