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的壓歲錢
春節到了,小麗得到了2000元壓歲錢。
媽媽問:“小麗,這些錢打算怎麼花啊?”
“媽媽,我想要一個大熊貓的玩具,就是上次我們看到的,要300多元的。我還要買套小洋裝,我們班好多女孩子都有,很漂亮,還要一雙小靴子……”
媽媽一算,這樣下來,2000塊錢也就沒有了。於是媽媽就說:“上次已經給你買了一個大的布熊玩具,你的衣服多得都穿不完,那些東西我們就不要買了,還是讓媽媽把錢存起來吧。”
“不,媽媽,去年的壓歲錢你說給我存起來,可你都花掉了,這是別人給我的錢,我就要花。”說著小麗就哭了起來。
“你怎麼這麼不聽話呢?別人給你,媽媽還要給別人家的孩子壓歲錢,說到底,這錢還是媽媽出的。”媽媽生氣地說。
這時,坐在一旁的爸爸開口了:“孩子要什麼就給她買,不就是2000塊錢嗎,我們家又不缺這些錢。小麗,來,到爸爸這兒來,不哭了,下午爸爸帶你出去買啊。”
小麗這才破涕為笑。
查理先生是美國一家壽險公司的主管,他有一兒一女,兩個孩子平均每年的壓歲錢各為1000美元。查理先生說:“每年的壓歲錢除扣掉一小部分新年購買新物品的費用後,剩餘的采用定存方式存入銀行。”這是他與兩個孩子商量後選擇的理財方式。他說:“這樣做的目的是要讓孩子養成存錢的好習慣,讓孩子對錢有進一步的認識。”
在國內很多家庭裏,孩子在過年時往往能收到少則幾百元、多則幾千元的壓歲錢。然而壓歲錢的流向,卻從一個側麵體現了家庭理財在教育方麵的不足。
其實,壓歲錢是中華民族重禮儀重情誼的典型載體。特別是到春節,在喜慶的氛圍裏,小輩給長輩拜年問候,表示對長輩的敬重與祝福,同時,長輩多多少少給小輩一些壓歲錢,這表明了對小輩的關心和愛護。
假如把一些壓歲錢交給孩子,做家長的會擔心他們因為還沒有自控能力,會揮霍掉,交由家長保管吧又擔心孩子不高興。之所以會這樣,其原因是家長對孩子的理財能力沒有任何信心。在管理孩子的壓歲錢問題上,我國的理財教育顯露出了尷尬。
於是,有些父母就將孩子收到的一些壓歲錢轉送給別人家的孩子。一些手頭較為寬裕的父母,則對孩子放任自流,讓孩子隨意支出自己的壓歲錢。然而,也有極其少數的父母通過自己一套非常有效的方法,使孩子的壓歲錢像雪球一樣越滾越大。
而在美國,有很多父母經常對兒童進行財商教育,大部分的父母都建議從孩子三四歲開始自己管理一點零花錢。有的人主張孩子每周完成一定的工作--比如擦桌子、洗碗,之後,大人可以給孩子固定數額的錢。但也有的人主張,隻要孩子沒有多大的失誤,可以直接領取一定數額的零花錢。具體采用何種方案,各家可以根據自己的情況而定。但基本原則是:首先,孩子不應該掌握數額太高的錢,比如家裏的爺爺奶奶給孩子幾百元的壓歲錢,可以以孩子的名義存到銀行裏,等到以後上大學再用。其次,大人應該幫助孩子學習延遲滿足,鼓勵孩子把每周的零花錢都積攢起來,幾周之後,可以用積攢的錢買一個大點自己喜歡的物品。
國內的許多父母有必要幫助孩子從小就樹立一個正確的金錢觀,教會孩子如何理財。
比如,父母可以將孩子的一部分壓歲錢拿來儲蓄、投資、買保險等。專家告誡說:小孩子的新年紅包,無論多少,都是教會他們儲蓄理財的最好時機。
家長應該通過讓孩子支配壓歲錢,進而培養孩子的獨立意識、節約美德、自製能力及與人為善的好品德。
孩子的壓歲錢怎麼花,不同的父母有不同的觀點和做法。但是,不管怎麼說,明智的做法是將孩子的壓歲錢存入銀行或者用於其他投資,通過幫助孩子打理壓歲錢來培養孩子的理財意識。
教孩子花錢
一位母親帶著5歲的孩子到超市買東西。在超市裏,孩子看到什麼就拿什麼,至於價格是多少,他連看都不看。有時候母親會說:“這個要幾十塊錢,太貴了,我們不要。”可孩子卻說:“不,我就要,我們班好多同學都有呢。”看著撒嬌的孩子,母親隻得任他去拿。最後一結賬,孩子的東西就花了一百多塊。
走出超市後,這位母親想對孩子進行一番教育。於是就說:“孩子,媽媽掙錢並不容易,你的一個東西就要花幾十塊錢,夠我們家幾天的菜錢。”
其實,這位母親的這番說教對孩子並沒有起到什麼作用,下次到超市時他還是照拿不誤,因為他根本就沒有錢的具體概念。他不知道1塊錢可以買多少東西,他也不知道10塊錢和1塊錢到底有什麼區別。
一位法國的母親帶著4歲的孩子到超市買東西。當孩子看中一樣東西的時候,母親沒有禁止孩子,而是親切地對孩子說:“來,讓我們看看這個東西的價錢是多少,嗯,1法郎,你覺得是不是太貴了?如果我們買旁邊的這一個,省下一半錢可以買5包你愛吃的薯片,你看要哪一個呢?”
這個時候,孩子通常會選擇要後一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