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親還會給孩子一些錢,讓他拿著東西自己去結賬,以鍛煉孩子對錢的認知能力。
據有關調查顯示,零食和文化類用品(包括文具、課外書報、參考書、磁帶和VCD)是中國青少年的主要消費方向,大多數的中學生把錢都花在零食上了,很少有人考慮到將自己的零花錢進行儲蓄和家庭投資的問題。
上海團市委組織的一項調查也說明了這一問題。上海約有928%的青少年存在著亂消費、高消費、理財能力差的問題,具體表現為花錢大手大腳、盲目攀比,消費呈成人化趨勢。93%的學生缺乏現代城市生活基本經濟、金融常識,不清楚自動取款機、銀行信用卡的功能。雖然有的孩子在銀行有獨立的戶頭,但幾乎絕大部分都是由父母直接管理,孩子由於沒有機會接觸,所以對存錢取錢、銀行利息計算等方麵的問題並沒有認識。
長期以來,中國青少年的理財教育處於滯後狀態,甚至成為我們教育的盲點。而西方許多發達國家從孩子3歲左右就開始對其進行理財教育。
在法國,常常可以看到七八歲的孩子,在父母的陪同下買一些東西。美國人最常掛嘴邊的字就是“money”。他們都很愛談錢這個東西,但他們不會把錢放在首位,成為拜金主義者。一些名人也為孩子作出了很好的榜樣,像大富豪比爾·蓋茨,他每年都會為慈善事業捐出一筆驚人的錢財。
家長也要有意識培養孩子的理財能力,指導孩子熟悉、掌握基本的金融知識與工具。這樣做短期效果是養成孩子不亂花錢的習慣,但從長遠來看有利於培養孩子獨立生活的能力。
對此,家長不妨從以下幾點做起。
1.教育孩子有目的、有計劃地使用錢。計劃最好是在給錢的時候製定,家長隻提出原則,具體內容由孩子全權負責,家長要對其進行監督和檢查。
2.家長平時應注意孩子花錢的情況,並結合孩子的性格特點和興趣愛好,靈活轉移其消費視線,淡化金錢意識。
3.帶孩子購物的時候,要示範明智消費。家長平時的理財意識,顯然對孩子起著潛移默化的作用。有人曾問過一個孩子,知不知道錢是怎麼來的,不怕把錢花完嗎?孩子卻以“爸爸很能掙錢,我把錢花了爸爸還會給的,掙錢就是讓花的”一番話作答。家長平時就應該注意自己的言行,樹立良好的節儉習慣,為孩子做一個好榜樣。
4.父母要創造一個能夠培養孩子節儉意識的環境。孩子金錢觀念的形成,除了家長的影響外,與所處的社會環境有很大的關係。特別是某些影視片及小說中款爺、款姐們追求高消費,花錢一擲千金的派頭,很容易誤導孩子們的消費觀念。
值得一提的是,父母在用錢來懲罰和獎勵孩子時一定要小心謹慎,萬萬不可以錢作為衡量孩子表現好壞的唯一標準。
對於成長中的青少年來說,學會理財,不僅僅是一個如何用錢的問題,還包含著多種能力的培養。對於國家來說,關係到如何培養未來的經濟人才,以適應未來經濟社會發展的需要。
把錢存進銀行
一對夫婦帶著8歲的女兒去親戚家。這位親戚很慷慨地給了這個8歲的小孩子100元錢。
回到家之後,媽媽說:“來,這100元錢讓媽媽給你存起來。”
可女兒卻說:“不,媽媽,我要買條漂亮的裙子,我們班好多同學都穿的。”
“現在夏天都快過完了,還買什麼裙子,還是讓媽媽存起來,等你上了大學再花。”
“不,我才不要存呢,就這100元錢根本就不值得去存,我就要裙子。”
看著女兒快要哭的樣子,這位母親妥協了,答應第二天帶女兒去買條裙子。
這是一個極其富有的德國家庭發生的一幕。
“爸爸,我現在已經賺到1馬克了。”女兒艾米麗一見父親,立刻飛奔過去。
“哦,真的嗎?”父親帕爾一臉驚喜地問道。
艾米麗從口袋中掏出一張皺巴巴的紙幣。小家夥將這點可憐的錢緊捏在手中,並帶著十二分的炫耀,對著她的爸爸說:“爸爸,你看,這是我幫鄰居埃裏大叔修草坪得來的。”
“哦,親愛的,你真是了不起!告訴我,你準備怎麼花掉這1馬克呢?”
艾米麗歪著頭想了半天:“我原來準備用它買一個小兔玩具的,可是,我已經有了一個小飛機。現在嘛——”
帕爾耐心地看著女兒的眼睛,可艾米麗思索了半天,也想不出要用這1馬克來做什麼。
帕爾說:“你每天從埃裏叔叔那兒拿回來的一定都是些零碎的錢吧?這樣會很容易丟掉的。我看,不如你把這些錢先存到銀行裏去,等你想起要買什麼東西的時候,再取出來如何?這多保險呀。而且,爸爸可以向你保證,到時候,取出來的錢都將會是很新很新的。”
聽了爸爸的話,艾米麗想了想,說:“爸爸,你說得對。我的一些同學都在銀行開有個人賬戶。可是,爸爸,我不知道怎麼去銀行存錢。”
帕爾說:“這個沒問題,爸爸可以幫你的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