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米麗問:“是在今天嗎?”
“是的,親愛的,是今天,爸爸和你一起去銀行,幫你開個賬戶,你就可以把手裏的這些錢存進去了。”
帕爾先生帶著他的女兒走進離家不遠的一家銀行的營業大廳的櫃台前,開始詳細地指導女兒填寫各種花花綠綠的表格。
國內的孩子不太習慣去銀行,除非他有好幾千塊錢。如果僅有幾百塊錢的話,一般是不會去銀行的。而父母也認為,為了一二百塊錢去一趟銀行很不劃算,既然錢是別人給的,孩子願意買什麼就買什麼吧。再說,錢也不是很多,孩子會很快就花掉的。當孩子下次再買什麼東西的時候,還是伸手向父母要錢。如果父母給孩子開一個銀行賬戶,讓孩子把錢存起來,當他買東西的時候,可以到銀行去取,而不是總向父母伸手要。
德國的一些家長除了供給孩子生活必需品外,有些消費父母並不給孩子掏錢,而是讓孩子用自己的積蓄。例如,孩子想買籃球、吉他或自行車,父母就會讓他用全部或一部分儲蓄支付。這樣,就使孩子認識到儲蓄的意義,體會到用自己的存款來買自己想要的東西的愉快和興奮,而且這樣做也有益於培養孩子有計劃地管理金錢的能力,增強孩子的理財意識。
對於孩子打工得來的錢,德國的大多數父母告訴孩子不要一次全部花掉,而是讓孩子隻花其中的一小部分,其餘的就存在自己的銀行戶頭上,下次用的時候再取出。一般情況下,每個家庭都會協助孩子擬一個消費計劃,父母會監督孩子正確執行。所以,對於許多德國孩子來說,銀行戶頭裏有幾百甚至幾千馬克是件很正常的事。有的孩子想在放假的時候去旅遊,旅遊所需要的錢通常也都是孩子平時自己積攢下來的,很少向父母要錢。
陪孩子一起去銀行,並以他的名義開一個賬戶,激發他不斷存錢的欲望,是培養孩子良好理財習慣的開始。事實上,讓孩子存多少錢並不重要,重要的是讓孩子養成理財的習慣。
8歲孩子也會記賬
一個中等收入水平的中國家庭裏,有一個7歲的男孩,母親在國外。
一天孩子的父親給孩子的母親打電話。
“老婆,兒子又長高了很多。昨天,這小子要和同學去逛街,纏著他爺爺要了200元錢,在外麵和同學又吃又喝,回來時還大包小包地買了一大堆,淨是些看著好玩但沒什麼實際用途的東西。到家時還朝他爺爺嚷嚷說:‘200元錢不夠花,要不是向同學借了20元錢打的,就回不了家啦。’他爺爺隻得又給他補了50元錢。這孩子,被他爺爺奶奶慣得不像樣了,我真是拿他沒辦法!今天中午,他又向我要了150元錢,說是開什麼party,我也不好掃他的興,隻得給了他,否則他又要大哭大鬧個沒完沒了的。對了,兒子昨晚睡覺之前,要我今天打電話的時候告訴你一聲,千萬別忘了從紐約給他買個美國原裝的‘超人變形金剛’,他說同班好幾個同學都有,所以,你一定要給他買一個。”
丈夫的敘述中充滿了對兒子大手大腳花錢的無奈,但是語氣中帶有掩飾不住的溺愛。
“你給兒子說一聲沒問題!明天我就去買,買好後馬上給他寄回去,讓他等著吧!”對於這位母親來說,兒子的事情再小也是大事,也是要立刻去辦的。
這位母親在國外一家比較富有的人家做家庭助理,是類似於保姆的工作。
吃過午餐之後,這位母親一邊幫助女傭收拾餐桌,一邊滔滔不絕地、開心地對她大講著自己家裏的事,特別是自己日思夜想的寶貝兒子。
這位母親說:“在中國,我們家並不能算是很富裕的。但我有一個可愛、任性的兒子,我和丈夫都非常愛他!無論他想要什麼,我們都會盡力滿足他的要求。小到10元的小玩具,大到1000多元的電動遙控飛機,隻要他想要,我們都會毫不猶豫地掏錢給他買。隻要孩子開心,我和丈夫就覺得很滿足了!我們全家,從來就是以我兒子的快樂為我們的開心標準,以兒子的憂傷為我們的苦惱準繩。兒子就是我們這個家庭中的一切……”
這位母親還在滔滔不絕地說個不停,可是她沒有注意到,那個女傭早已驚奇地張大了嘴巴,因為這樣的事情對她來說是根本就是不可能發生的。
在法國一個億萬富翁的家裏,有一個8歲的小女孩和一個6歲的小男孩。他們每個人都有一個記賬的本子,每個周日他們的母親要檢查他們的賬本。
周日的早上,到了母親檢查的時候,翻開8歲的女兒的賬本,隻見上麵密密麻麻地記著:
某月某日。好開心啊!媽媽給我10法郎,這是本周的零用錢。
某月某日。今天糟糕極了!前天媽媽給我的一塊橡皮,讓我不小心弄丟了,沒辦法,隻好再買一塊新的,這花去了我10生丁。我真的很心疼!
某月某日。我和同學去買零食,她買了一個大塊雞腿,而我因為囊中羞澀,隻買了一個小的。
某月某日。我把我不看的書和廢紙賣了一部分,得到2法郎!我發現我是很聰明的!
然而,當母親看到6歲男孩的賬本時,卻不禁責備起孩子:“那2法郎到底花在什麼地方你都說不清楚,這可不是個好現象。傑克,媽媽可不希望你養成大手大腳的壞習慣。你看看姐姐,她的每一筆賬都是清清楚楚的,每一生丁都能說出去向。你現在已經6歲了,你應該學會記賬,並且必須學會把賬單記得清清楚楚、一目了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