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8章 財富教育:君子愛財,取之有道(3)(3 / 3)

小明今年6歲了,剛上一年級。今天,由於早上急匆匆地去上學,小明忘了帶鉛筆,沒辦法,他隻好去買,可身上又沒有錢,就向同桌借了一毛錢,答應下午還。

中午放學回到家中,小明對媽媽說:“媽媽,給我一毛錢,我今天借了同桌一毛錢買鉛筆。”

“傻孩子,不就是一毛錢嗎,還什麼呀。”

“可我答應了同桌,說好今天下午要給他的。”

“你看,媽媽的錢包裏哪有一毛錢啊,等哪天有了再說吧。”

聽了媽媽的話,小明就寫作業去了,很快將這件事忘在了腦後。

在一個英國家庭,祖父對孫女小艾麗斯說道:“艾麗斯你現在該還我錢了吧?你還欠著我10先令呢。”

事情是這樣的。前幾天,祖父帶艾麗斯去迪斯尼玩。祖父花10先令買了塊雞翅,在一旁自顧自地大吃起來。艾麗斯也想吃,便向祖父借錢,並再三保證,一個星期內,一定還給祖父,祖父這才借給了小孫女10先令。沒想到,就為這麼一點小錢,而且是自己的親孫女,這個向來樂善好施的長輩竟然還念念不忘!

正好,艾麗斯的父親聽到了爺孫倆的對話,父親立即對女兒說道:“艾麗斯,你借了別人的錢不及時還,這可不是個好習慣。”

“爸爸,我正要還呢,不過還沒來得及。”

在父親的督促之下,艾麗斯很快將錢還給了祖父。

對國內的父母而言,孩子從自己這裏要走的錢不是錢,而是自己應該給孩子的。在孩子的觀念中,從來沒有向父母“借”的觀念,他以為一切都是理所應當的。有時候,孩子借了別人的錢,如果隻有一毛兩毛,當孩子向父母要錢還時,父母通常會說:“就一兩毛錢還什麼呀。”於是,孩子也就不再提還錢的事了。久而久之孩子就形成了一個概念:小錢不用還。

在英國,孩子一時要用錢而借了別人的錢時,家長會催促孩子及時還錢,不管是自己的家裏人,還是外人,就算是1先令,也會讓孩子及時還錢,從而讓孩子養成一種良好的習慣。

孩子借了別人的錢,父母要催促孩子及時還給人家,讓孩子養成良好的借錢就還的習慣。其實,這也是對孩子關於金錢的誠信意識的一種培養。

財富是創造出來的

六一兒童節,父母給13歲的宋凡200元錢過節,讓他想怎麼花就怎麼花。一天的時間很快就過去了,回到家的時候,宋凡的口袋裏隻剩下了20元錢,但至於錢花在了什麼地方,他父母連問都沒問。吃晚飯的時候,宋凡親口對媽媽說,自己的錢隻剩下20元,可能不夠明天花的。沒想到的是,這位媽媽隨即從口袋裏掏出100元錢給了兒子:“隨便花吧,反正家裏不會缺你的錢花,想買什麼就買什麼吧。”

美國的一個名叫詹姆士的小男孩,在父母的監督下,他每周開銷都有簡單的計劃。從3歲起,他就能辨認硬幣和紙幣,五六歲時,就能夠看價格標簽,並自己拿麵值不大的錢買東西。在詹姆士8歲時,就試著做額外工作賺取自己應得的錢,兩年後開始每周節約一點錢,便於有大筆開銷時使用。

在美國,家庭教育主要是以培養孩子積極開拓進取的精神、成為一個自食其力的人為出發點。父母在孩子非常小的時候就讓他們認識到勞動的價值的重要性,讓孩子自己動手修理、裝配摩托車,再參加一些社會實踐。

而國內孩子手中的錢很少是自己掙的,絕大部分都是父母或長輩給的,所以就出現了這樣一種明顯的中美對比現象:國內的孩子以花錢為主,美國的孩子則兼顧賺錢。

在國外,除了過聖誕節,禮物都是通過孩子自己的先努力而後收到的,而國內家長則是利益先行,經常一開始就提出考100分給買禮物等許諾。其實在很多情況下,中國孩子90%的錢在平時都被花掉了,其中無計劃的零散花銷是最重要的一部分。教育缺位導致孩子理財意識的淡薄。

為了培養孩子創造財富的觀念,作為父母,除了讓孩子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去賺錢外,還可以把孩子的壓歲錢和平時的零花錢積攢下來進行教育儲蓄。比如可以選擇一些國債投資,或者帶著孩子去買分紅型的保險。根據孩子壓歲錢和零花錢的具體情況,選擇年付占總數70%~80%的分紅保險。如果每年孩子都有1000元壓歲錢,那麼就可以選擇每年支付700~800元。

當然,父母在培養孩子創造財富意識的同時,每一筆收入都要讓孩子看到和感受到,有了成就感和榮譽感,才能更好地鞏固孩子的理財意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