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對人撒謊
一般來說,孩子在2~3歲時,認知和語言能力的發育都不成熟,還不能看出自己的言行之間有什麼直接關係。對他們來說,行為遠比語言重要,而語言都是模糊的,有多重含義的。一般來說,孩子從4歲起開始明白,故意說謊而誤導別人是不對的。事實上,這時候或稍大一點的孩子會很看重事實,如果發現身邊的人,包括爸爸媽媽、兄弟姐妹或小夥伴欺騙自己,會非常憤怒。一句話的真實與否遠比說話者的意圖要重要得多。
隨著年齡的增長,大多數孩子的情商也相應提高,而誠實的性格卻不然。5歲時,92%的孩子認為說謊永遠不對,75%的孩子說自己從未說過謊;到11歲時,隻有28%的人認為說謊永遠不對,沒有人宣稱自己從未說過謊。隨著慢慢長大,孩子逐漸開始區分謊言的類型和輕重程度。他們會認為:為了逃避懲罰而說謊是最壞的,比如“我家鍾表壞了,沒法不遲到”等;為了不傷害某人的感情而說謊就不那麼壞,比如“我喜歡你的書包,它使你看上去更瀟灑”等;而為了幫助別人而說的利他主義的謊言,已經被看作是可以原諒的、高尚的,比如“程程把身上弄髒了,這是我的責任。是我讓他走那條很泥濘的街道的”等。
雖然說謊在人成長過程中是不可避免的,但是如果孩子習慣性地說謊或對關係重大的事情也不說實話,那麼就成問題了。正如一位兒童心理學家所描寫的:對重要問題撒謊,使爸爸媽媽處理起來更困難,撒謊成為一個問題就更嚴重。撒謊腐蝕了人與人之間的親密關係,彼此間滋長了不信任。
三、在父母麵前耍賴
父母可能碰上過這樣的事:孩子在商場看見自己喜歡的那些好吃的、好玩的東西就逼著大人買,否則就大哭,坐在地上不起,而父母先是哄騙,再就是威脅、訓斥,最終卻以妥協收場。對此,不要強行壓製,不要大聲訓斥,這樣會增加孩子的敵對情緒,有傷孩子的自尊;但也不要同情遷就,這樣會使自己受製於孩子。最好是冷處理,讓孩子覺得無趣。你不理他,自己走開了,他沒有可以哭鬧的對象,在這次的事件中沒有得到好處,下次就不會再用這種手段了。
還有些耍賴表現為裝病。孩子為了逃避上幼兒園、逃避考試,或是逃避其他責任就裝病耍賴。如果孩子總是在相同情況下生病,可以懷疑有裝病的可能。如果經醫生證實是裝病,就不要姑息。或是製定生病的規則,可以用硬指標確定什麼情況才可以請假,或是把孩子當做病人,限製他的自由和飲食,讓他感到生病不如麵對現實。平時父母對真正生病的孩子不要太緊張,不要大驚小怪,以免強化孩子的敏感性和緊張情緒。
四、使小性子
孩子傲慢的舉止通常在兒童模仿大孩子以試探父母的反應時就開始了。一些家長以為這隻是階段性的,於是就置之不理,但是如果你不正麵應對這一問題,你會發現孩子大概上三年級的時候會沒有朋友,並無法與老師和其他成年人融洽相處。
對此,家長要讓孩子清楚他自己的行為。舉個例子,家長可以告訴他:“你這樣翻白眼,好像是不愛聽我說的話。”這並不是要讓孩子感覺難為情,而是讓他明白這樣做可能會失去朋友的友誼和愛戴。如果他堅持不改的話,你可以不理他並走開。你可以這樣說:“你如果這樣和我說話,我聽不見。當你有禮貌地說話時,我才會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