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章 培養孩子做事細心的習慣(2 / 2)

四、親子之間共同學習

親子之間共同學習,不僅可以建立良好的親子關係,也有利於孩子養成細心的習慣。在親子閱讀中,媽媽和孩子一起用手指著故事內容,你一段我一段,其樂融融;在科學小實驗中,爸爸和孩子一起睜大眼睛,密切注視著實驗的變化;在音樂欣賞中,一起仔細聆聽每一個音符的跳動……親子共同學習,孩子受益匪淺,家長的善意提醒是孩子良好習慣養成的指南針,家長的表揚和鼓勵是孩子良好學習習慣養成的動力,家長自身的良好學習習慣是孩子最好的學習榜樣。

五、培養孩子自己檢查的習慣

有的家長等孩子做完作業以後,主動幫著檢查,一發現錯誤馬上指出,讓其改正,久而久之,孩子養成馬虎、隨便做作業的習慣,導致作業錯誤不僅不會減少,反而越來越多。這是因為,家長的做法導致孩子產生依賴心理,從而更加馬虎。最好的辦法,就是如果發現了孩子的錯誤,先不動聲色,鼓勵孩子再檢查一次,或是劃定出錯範圍,讓孩子自己查證,等孩子檢查出來改正後,給予鼓勵表揚。如果一點錯也沒有,就給予高度的表揚,小小的物質獎勵也是可以的。孩子都是希望得到表揚和鼓勵的,這對他們的學習能起到很好的促進作用。

與此同時,父母要教給孩子檢查的竅門。比如:做數學時,就教他打草稿,而且草稿不要太草,在草稿上寫計算豎式,一定要從上至下排列好題序,便於檢查;做任何題目,必須把題目的要求看清楚,無論是試題還是作業,如果題目都不看就動筆做了,就會導致很簡單的地方出現錯誤。

六、培養孩子細心閱讀的習慣

養成細心閱讀的習慣,有利於培養孩子縝密的思維。專家認為,掌握正確閱讀方法的本身,也可以固化為良好的習慣,成為孩子有效學習方法和良好習慣的一部分,可以幫助孩子讀更多的書,獲取更多的知識,得到更多的樂趣。很多名人在一生的學習中從不同方麵總結出科學的讀書方法。例如:著名作家茅盾認為讀一本書至少需要讀三遍,即通讀、精讀和消化。第一遍對整本書的內容、風格和結構做簡單的了解;第二遍仔細研讀,對書中的內容做細致的分析和解剖;第三遍是回過頭來再通讀全書,對整本書進行總結和概括。這種讀書方法也同樣適用於閱讀短文。孩子在根據短文回答問題前一定要多讀,有時也許不隻讀三遍,甚至讀五遍、六遍,總之要到讀懂為止,且每一遍讀都要有目的。

七、製訂懲罰的措施

為了克服孩子粗心的毛病,製訂一些懲罰措施是很必要的。比如:由於太馬虎,作業或考試出了問題,就可以取消某項外出遊玩的計劃,或取消一次看電視或電影之類的娛樂活動;也可以罰他背誦兩段有關講認真、不馬虎的格言、名言、諺語,或者學講一個有關的故事。當然,當成績有進步的時候家長就要及時地給予鼓勵,並且“說話要算話”,這對他們繼續堅持、努力能起到很大的正麵效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