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5章 愛動腦是一種好習慣(1 / 2)

有一天,愛迪生在路上碰見一個多日不見的好朋友,並發現這位朋友手指的一個關節腫起來了。

“哎呀,你的手指怎麼腫成這樣呢?”愛迪生關切地問。

“連我都不知道是什麼原因造成的。”朋友苦笑說。

“連你都不知道?那你沒有去看醫生嗎?”

“我看了好多醫生,都沒有說出一個準確的原因。不過,有超過半數的醫生說這是痛風症。”

“痛風症?那麼什麼是痛風症?”愛迪生進一步問。

“他們告訴我說這是尿酸淤積在骨節裏造成的。”

“既然如此,他們為什麼不從你的骨節裏取出尿酸來呢?”

“他們不知道怎麼取。”他的朋友回答說。

“為什麼他們會不知道怎麼取出來呢?”愛迪生很生氣地問。

“因為尿酸是不能溶解的。”

“我不相信。”愛迪生回答道。

與朋友分別後,愛迪生急忙回到實驗室,立刻開始試驗尿酸到底能不能溶解。他排好一列試管,每隻管裏都放入不同的化學試劑和幾顆尿酸結晶顆粒。幾天之後,他看見有兩種液體中的尿酸已經溶化了。於是,這位大發明家就有了新的發明問世。這個發明也很快得到實際應用。現在這兩種液體中的一種普遍應用於醫治痛風症。

英國思想家培根曾經把三種不同的學者,形象地比喻為蜘蛛、螞蟻和蜜蜂。他把盲目地堆積材料的求知方式稱作螞蟻方式;把主觀隨意地創造體係的方式叫做蜘蛛方式;而最好的方式則像蜜蜂一樣,從花園和田野裏的花朵中采集材料,並用自己的力量來改變和消化這些材料,通過蜜蜂的消化、釀造,“蜜成花不見”,而蜂蜜要比一般鮮花的汁甘甜和精粹得多。

拉開曆史的帷幕就會發現,古今中外凡是有重大成就的人,在其攀登科學高峰的征途中,都給思考留有一定的時間。阿基米德發現浮力定律時,在澡池裏思考;牛頓發現萬有引力定律時,在蘋果樹下思考……沒有哪一個卓有成就的人,是讓讀書占據了他的所有時間,讓書籍占據了他腦子裏的所有空間的。

如果說勤奮學習旨在奠定基礎的話,那麼思考的目的則在於融會貫通,在於創新。如果僅僅停留在學習的階段而不去思索,那這個人就可能永遠隻是個學習者,而不能成為一個創新者、發明者,成為一個成功者。因此,勤學必須輔以苦思,如此才能有所成就。

在孩子的學習階段,勤奮無疑是應該得到讚賞的,但同時也應該指出,與勤奮學習相伴的,還應該有勤於思考。如果把孩子的所有時間都用於接受各種知識與觀點,卻不留下一定的時間用來思考的話,他勢必會讓自己的思想陷入矛盾而迷惘的沼澤中。

一、充分利用孩子愛提問的天性

孩子提出的問題大致可以分為三類:第一類是關於字詞、語句理解方麵的問題。例如,“‘富饒’、‘蠕動’、‘布滿’、‘海防前哨’、‘瑰麗無比’是什麼意思?”“‘一塊塊’、‘一條條’是什麼意思?”“‘大龍蝦全身披甲’是什麼意思?”“什麼是一簇紅纓?”“為什麼說像插著好多的扇子?”“為什麼說鼓起來像皮球?”“為什麼說肥料是寶貴的?”等。對這類問題,有些可以讓孩子自己查字典來理解,有些可以給他作些解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