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5章 愛動腦是一種好習慣(2 / 2)

第二類問題是猜測性思考後提出的問題。例如,“‘海裏一半是水,一半是魚’,就是說,海裏的魚很多,有一半都是魚,對吧?”“‘相互交錯’就是各種顏色、各種形狀相互交叉在一起,對吧?”“‘分叉的鹿角’就是像動物園中梅花鹿頭上長的角一樣,對吧?”對這類問題,家長首先應該認真聽孩子把答案說完,然後充分肯定孩子愛動腦子的好習慣,最後對於正確的答案要及時給予肯定,對於不太完整的地方或理解有誤的地方要適當做出解釋,及時給予糾正,從而幫助孩子樹立信心和加深理解。

第三類問題是聯想性思考後提出的問題。例如,漁業工人把海龜翻一個身,它就四腳朝天,沒法逃跑了。孩子會問:“他們是要捉住它們去賣嗎?有人買嗎?海龜的肉能吃嗎?我還沒有吃過海龜的肉呢!”對此,應該和孩子充分討論,充分交流,先讓孩子把自己的想法說完,然後再耐心地解答孩子的問題,有必要時可以結合天文、地理、曆史、自然或地球儀等知識和教具幫助孩子理解。在交流的過程中,他會說出自己的理解,家長應該給予肯定,有時理解不到位,家長需要及時給予補充和解釋;對於後續相關的係列問題,家長盡可能耐心地解答或者引導他去閱讀相關的圖書,自己去尋找答案。

二、讓孩子自己去思考問題

對於孩子的提問,有些家長為了省事,直接把答案告訴孩子。這樣的確能馬上“打發”他們,但從長遠來說,對發展孩子的智力沒有好處。因為家長經常這樣做,孩子必然依賴家長的答案,而不會自己去尋找答案,不可能養成獨立思考的習慣。因此,當孩子提出問題時,應該啟發孩子,提醒他們運用學過的知識、看過的書、查找到的資料等去尋找答案。當孩子自己得出答案時,他們會充滿成就感,也會更加願意自己動腦。

三、培養孩子求知的興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孩子若對某件事有濃厚的興趣,就會集中思想和注意力,就會想方設法克服種種困難來達到自己的目的。怎樣培養孩子動腦筋的興趣呢?父母是孩子的啟蒙老師,對孩子的影響是相當大的,因此父母要以自己的情緒和行為去感染孩子,要用自己對周圍事物的態度和情趣去影響孩子。同時,父母還要常常給孩子提一些問題,激發孩子求知的欲望,引導孩子動腦筋解決。

四、讓孩子經常處在問題情境之中

如果孩子不愛提問題,家長應該主動“創造”一些問題去考他,或者放下架子向孩子“請教”一些問題,還可以在家庭遇到一些疑難問題時去和孩子商量。這些做法,可以促使孩子主動思考。

五、跟孩子一起收集動腦筋的故事和資料

動腦筋的故事和資料很多,家長和孩子共同收集、整理好放在家裏。空閑時間,大家可以翻閱這些資料,互相討論感興趣的問題。

六、搞家庭智力競賽

利用節假日進行家庭智力競賽,家長和孩子輪流做主持人,設立小獎品或其他獎勵措施。為了增強氣氛,可以請親友或其他小夥伴參加,這樣既可以令家庭充滿溫馨,也可以讓孩子在遊戲中體會到勤於動腦的樂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