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7章 讓孩子從小養成節儉習慣(1 / 2)

下麵是從一家晚報上摘下來的文章片斷:“我家附近有一所小學校,每日學生放學、上學都要經過我家門口。在學生來來回回的路上,筆者經常發現有許多小學生將從家裏拿的饅頭或煎餅,以及其他食物,吃飽了或吃膩了後隨手就扔的現象。有些老人們看見了就感歎道:‘現在的孩子哪裏知道過去的苦呀!’”

無獨有偶,該晚報同期還有一篇《運動會後留下滿地包子》的新聞報道,講的是某體育場在舉行運動會後,一些學生將吃剩的包子丟得滿地都是。看著那麼多包子被白白地扔掉,許多人又心疼又生氣。

在我國,勤儉節約是傳統美德。勤儉節約的生活利於鍛煉人的意誌,是磨礪節操的砥石,可以促人自立、助人成熟。從古至今,傳頌著許多有關勤儉節約的美好故事。然而,現在生活富裕了,家長對下一代的節儉教育就放鬆了。孩子在家裏是父母的掌上明珠,他們想要什麼,家裏都盡量滿足他們的要求。長此以往,孩子就會滋生奢侈浪費的生活作風,不知道東西是從哪裏來的。也有的父母認為節約是以前的事,讓孩子“勤勞”還可以接受,至於“節約”就不必了。在這種意識的作用下,不少父母都漸漸對孩子“大方”起來了,大有“千金散盡還複來”的味道,把花錢“大方”當成了“愛”孩子的標誌。

在這種思想影響下,許多孩子學會了攀比,與同學比、與鄰居比,比壓歲錢的多少、比吃喝穿戴,不以亂花錢為恥,而以為榮,認為誰的錢多,誰的威信就高,誰的錢少,誰就沒有威信。這樣使得一些家庭條件較差的孩子,為了在同學或小朋友中樹立自己的威信,便想方設法從家裏、從親朋那裏要錢,然後在小夥伴麵前瀟瀟灑灑花錢,以顯示自己的大方。雖然家長對此也有怨言,但又不得不去滿足孩子的要求。家長的這些“愛”孩子之舉,都對孩子身心產生了極壞的影響。

說到富裕,世界上有許多國家都比我們強,但他們對孩子的節儉教育從來沒有放鬆。挪威是一個富裕的國度,然而,富裕的挪威人在生活上卻崇尚簡樸。絕大多數挪威人對外表的打扮很不講究,隻穿著普通的衣服,戴一般的帽子,從不追求時尚款式,出門開的多是舊汽車。即使是王室成員,如果不執行公務,也愛在大街上騎自行車。總之,那裏的人們不願意過分炫耀自己,追求的是北歐神話中“灰孩子”漢斯的形象——瘦弱的外表,但有一顆堅強的心。挪威政府和國民的觀點一致,認為簡樸的生活方式值得提倡;國家有意識地引導人們注重生活的內在質量,放棄外表的奢華。

洛克菲勒曾經是美國的石油大亨,盡管“富可敵國”,卻非常注重節儉,他對孩子零用錢卡得很緊很死。他規定,孩子七八歲時每周30美分,十一二歲時每周1美元,12歲以上每周2美元,每周發放一次。他還發給孩子每人一個賬本,讓他們記清每筆錢支出的用途,領錢時交給他審查。如果賬記得清楚,用途得當,下周遞增5美分,否則就遞減。他還鼓勵孩子做家務並給予獎勵,如逮100隻蒼蠅獎10美分、抓1隻耗子獎5美分等,並對背柴、垛柴、拔草、擦皮鞋都明確提出獎勵額度,從小著眼培養孩子的節儉習慣。

同洛克菲勒一樣,美國許多百萬富翁的兒子,常在校園裏拾垃圾,把草坪和人行道上的破紙、冷飲罐收集起來,領取學校發給他們的一些報酬。這樣的目的是培養孩子自力更生、勤儉節約的習慣。美國著名喜劇演員戴維·布瑞納中學畢業時,父親送給他一枚硬幣作為禮物,並囑咐他:“用這枚硬幣買一張報紙,一字不漏地讀一遍,然後翻到廣告欄,自己找一份工作,到世界上闖一闖。”後來取得很大成功的戴維在回首往事時,認為那枚硬幣是父親送他的最好禮物。

節約既是一種良好的習慣,也是一種美德。從小培養孩子的節約美德,養成勤儉節約的好習慣,必將使孩子終生受益。

一、父母要以身作則

首先,父母的觀念要正確。現在生活水平提高了,消費水平也隨之發生了很大的變化,但這種變化並不意味著奢侈的開始。教育孩子的過程是一個日積月累、循序漸進的過程,要從一點一滴的小事開始教育孩子,不要認為現在富裕了,孩子浪費一點小錢不值一提。父母應該知道,壞習慣是一點一滴積累起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