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次,父母要樹立榜樣。家長對孩子的影響可以說是持久的、永恒的。如果家長整天挖空心思地穿金戴銀、纏裹名牌,以顯示自己的富有,那麼孩子必然會熏染上虛榮風氣,將注意力偏離學業而走向享樂、奢侈的歧途。
二、讓孩子認識節約的意義
家長要讓孩子懂得,今天的好日子來之不易,與發達國家比,我們國家還有很大差距,需要辦的事很多。要教育孩子懂得節約一度電、一滴水、一分錢、一粒糧食。一滴水不算多,一滴一滴彙成河;一粒米不算多,一粒一粒堆成垛。教育孩子懂得“浪費是一種犯罪”,“節約好比燕銜泥,浪費好比河決堤”的道理。如果孩子從小不養成勤儉節約的習慣,將來就可能害社會、害父母、害自己。
三、讓孩子懂得父母的錢來之不易
孩子三四歲時,就開始要求父母買冰棍、糖果、玩具,這時他們已經對“錢”有了認識,“金錢觀”、“理財觀”的教育也由此開始。此時,家長可以給孩子描述一些爸爸媽媽每天辛苦上班的情景,使他們知道賺錢的不易。還可以利用帶孩子上街購物等機會,作一些物品價格的比較。比如,當孩子嚷著要買4元錢的糖時,媽媽可以告訴他這4元錢可以買很多的東西,比如1斤黃瓜、1斤蘿卜、1斤青菜,而這些蔬菜夠全家人食用一天。通過這樣的比較,孩子會恍然大悟,原來4塊錢可以買這麼多菜,孩子可能就會放棄自己喜歡的糖,而把錢省下來買菜,以顯示他的懂事。長此以往,不僅讓孩子間接了解了生活中的很多事物,而且也讓孩子懂得了四五元這些“小錢”的價值,以及如何積少成多,買最劃算、最需要的東西,不知不覺中樹立了孩子的理財意識。
四、教育孩子學會合理花錢
孩子上學後,口袋裏總少不了要放些零用錢。有的家長不讚同讓孩子接觸錢,孩子要吃的、要玩的,全由家長準備好,認為這樣做就可以使孩子在思想上不受錢的影響,不會養成亂花錢的壞習慣。其實這種做法反而會導致孩子從小缺乏合理的消費觀念,等以後手頭有錢了更容易出現盲目消費現象。因此,家長不妨大大方方地教育孩子合理花錢。
專家建議,家長可以定期(半個月或一個月)支付孩子的零用錢,不要一看到孩子口袋裏沒錢了就給。這樣定時定額地給孩子零用錢,便可以使他們主動學習如何有選擇性地買自己真正需要的東西,逐漸知道量入為出,合理安排支出,當然家長還可以教孩子養成製定簡單開銷計劃的習慣。
此外,家長可以帶孩子一起去超市、菜市場、商場,將要買的東西列在一張單子上,並將預算費用交給孩子管理,讓他們自主挑選,並承諾將節餘的錢獎勵給孩子。此時孩子在購物時必然特別積極,會知道如何貨比三家,以最少的錢買到需要的東西。讓孩子學會合理花錢,不斷地鍛煉、激勵他們,短期看能讓他們懂得節製,長遠看是培養他們的理財能力和習慣,而一個良好的理財習慣會使孩子終身受益。
五、讓孩子正確使用壓歲錢
逢年過節,親朋好友會爭相給孩子壓歲錢。往往春節過後,孩子身上少則幾百元,多則上千元。孩子身上有了錢,父母不加以引導,孩子就會想買什麼就買什麼,花錢大手大腳,一點都不愛惜。這時,父母應該告訴孩子,錢來之不易,是人們通過勞動得來的,要讓他們樹立除買必需品外,應該把錢存起來的觀念,從小就有節儉意識,養成不亂花錢的習慣。
六、不要事事滿足孩子
愛孩子不等於一味滿足孩子。有許多家長,雖然家境並不富裕,孩子要錢要物時,節省家中開支去盡量滿足孩子。殊不知,孩子並不知道你的苦心,不會去認真學習來報答你。當孩子要錢時,父母要了解孩子要錢的真實意圖。如屬於不正當開支時,父母要把家境情況告訴孩子,讓孩子知道父母並不容易,知道為了自己的吃喝穿戴父母已付出了很多艱苦的勞動,要讓孩子知道現在自己生活、學習上的用度都是在花父母的血汗錢,告訴孩子不要同別人比吃比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