畫家豐子愷的兒子豐陳寶,從小特別怕生人,在客人麵前顯得不太禮貌。有一次,豐子愷到書店趕一項編輯工作,把小陳寶也帶了去,想讓他幫著抄抄寫寫。這天,來了一個小陳寶不認識的客人,這位客人同豐子愷談了好長時間,小陳寶一直沒有與客人打招呼。客人與豐子愷談完後,就過來與小陳寶打招呼、告別。這下小陳寶可愣住了,他一時不知道如何是好。送走客人後,豐子愷語重心長地對小陳寶說:“客人向你打招呼告別,你怎麼可以不理睬人家呢?”
後來,豐子愷一直非常注重小陳寶的禮貌教育。他告訴小陳寶,客人來了,應該為客人端茶、盛飯,而且一定要用雙手捧上,這樣表示恭敬。他還風趣地打比方說:“如果用一隻手端茶送飯,就好像皇上對臣子賞賜,更像是對乞丐布施,又好像是父母給孩子喝水、吃飯。這是非常不恭敬的。”豐子愷對小陳寶說:“客人送你什麼東西的時候,你一定要躬身雙手去接。躬身表示謝意,雙手表示敬意。”
這些話都深深地印在了小陳寶的心中,後來,小陳寶果然成為一個彬彬有禮的孩子。
禮貌,是處理人與人之間關係不可缺少的規範。人與人之間互相觀察和了解,一般都是從禮儀開始的。一個舉止優雅、彬彬有禮的人,更容易交到朋友、找到工作。
有些家長認為,在現代社會中懂不懂文明禮儀沒關係,隻要學習好、有真本事就行了;有些家長則認為,小孩子天真無邪,長大了就會懂得文明禮儀的。其實,這都是誤解。一方麵,孩子的文明禮儀需要從小培養,否則就會形成壞習慣,一旦形成壞習慣,再改就很難;另一方麵,越是懂禮儀的孩子,越能獲得自由發展的廣闊天地,因為他會受到他人的尊重和歡迎。可見,文明禮貌始終是孩子應該養成的好習慣。
一、家長要做禮貌的榜樣
父母是孩子的榜樣,父母良好的行為舉止是對孩子最生動、最有效的教育。父母要利用家裏來客的有利時機,提醒孩子,並給孩子做出榜樣。
強強在接待張叔叔時,沒有運用禮貌用語,聰明的媽媽沒有當著第三者的麵指責強強,因為她知道批評和指責往往會造成孩子的逆反和不服心理,而且這種做法本身也是不禮貌的。當客人離去後,媽媽把孩子叫到身邊,溫和地對他說:“強強,媽媽發現你對張叔叔講話時,沒有運用禮貌用語,這是不對的。當叔叔送禮物給你的時候,你應該說‘謝謝叔叔’,你說是不是?”強強有所醒悟地說:“哦,我忘記了,對不起,媽媽,我下次會注意的。”這樣,媽媽通過在事後提醒教育孩子,讓孩子明白自己的錯誤。
在處理相同的問題上,另一位媽媽的做法也取得了良好效果。她發現兒子在接受李阿姨禮物時沒有運用禮貌用語,就微笑地對孩子說:“寶寶,你好像忘記說什麼了?”小寶寶顯然還沒有意識到自己應該說什麼,這時,媽媽對張阿姨說:“謝謝您送禮物給寶寶,我代寶寶謝謝您!”寶寶聽了媽媽的話,意識到自己沒有表示禮貌,於是奶聲奶氣地說:“寶寶也謝謝張阿姨!”
這兩位媽媽都沒有當場批評孩子的不禮貌,而是運用禮貌的方法來提醒孩子,讓孩子體會到了運用禮貌的好處。可見,父母要注意提高自身的修養,使用文明的語言,在家庭中不要講粗話、髒話,家人之間多使用禮貌用語,說話要和氣。這樣,才能通過自己的行為潛移默化地影響孩子。
二、淨化孩子的語言環境
孩子不文明的語言一般都來源於周圍的環境,要想讓孩子成為一個文明禮貌的人,首先要淨化孩子周圍的語言環境。
有一個男學生滿口髒話,經常欺負女生,甚至對女老師也很不恭敬。班主任老師聯係了孩子的媽媽,沒想到他的媽媽卻對老師哭訴這孩子如何對她無禮。班主任老師於是苦口婆心地教育這個孩子要講禮貌,但收效甚微。有一天,班主任到這個孩子的家裏去家訪。開門迎接老師的是孩子的父親,班主任老師便隨口問了聲孩子的母親在哪裏,孩子的父親則輕蔑地說:“還癱在床上呢,死豬婆!”老師馬上就明白了孩子不講禮貌的根本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