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9章 如何改掉孩子拖拉的習慣(1 / 2)

明明是小學三年級學生,聰明伶俐,反應很快,可是學習起來不專心,每次寫作業往往寫幾分鍾就起來東走西走,每小時至少五六次以上。就這樣,1小時的時間差不多一半用在了閑逛上麵,即使有時候在媽媽的看管下不能起身,勉強埋頭寫作業,可是隻要媽媽一離開房間,明明立刻我行我素。母子經常為此引發“戰爭”。

做事愛拖拉的孩子,在生活中並不少見。一些孩子無論是學習還是生活,都是精神不振,幹什麼都不講求效率,沒有上進心,而抱著一種敷衍了事的態度,家長和老師對此無不心焦,卻苦無良策。有的家長甚至懷疑自己的孩子頭腦有點笨。有的家長想:“我的孩子為什麼做每件事都磨磨蹭蹭的?他是不是從我這裏遺傳了拖遝的基因?因為我做事就是那樣的。”也有的家長說:“我們家沒一個人做事拖拖拉拉,這孩子怎麼會這樣呢?”

其實,拖拉隻是一個習慣,並不是一個人的個性特征,也不是性格缺陷。家長在著手幫孩子改掉這個毛病時,必須讓孩子知道這一點:拖拉隻是一種不良習慣,而且是可以改變的。

一、孩子做事拖拉的原因

專家通過對做事拖拉的孩子進行跟蹤了解和深入調查,找到了造成這一現象的一些原因。

1.家庭影響

孩子拖拖拉拉的行為可能與父母自身的行為有關。有些父母平時喜歡邊吃飯邊看電視或報紙,有些父母也會因為疲倦或懶惰而拖延該完成的工作,這些行為在潛移默化間影響孩子,非常容易使孩子養成注意力不集中、做事情拖拖拉拉等不良習慣。因此,父母不妨先自我檢查,為孩子做個好榜樣。

2.父母溺愛

對孩子小心服侍、百般疼愛,是許多家長對待孩子的共同方式,以女性更為突出。具體表現在:早晨親親摸摸,拉出被窩,穿好衣裳,擠了牙膏,喂了早餐,送進學校;中午接進大門,端上飯碗,又哄又勸,吃完午飯,又拍又打,洗了手臉,整好衣服,再送學校;晚上一進家門,就說好累,書包一扔,打開電視,就勢一躺,說是換腦,又催又哄,打開書包,作業攤開,家長陪著,好不容易,作業完了,家長趕快,整理書桌,倒好熱水,刷牙洗腳,一雙襪子,家長包了。以上所說,雖然可能不盡相同,但也不是瞎說。而所溺愛的這些孩子,卻並不理解家長的關愛,認為理所當然。事事依賴家長,起床慢,走路慢,做作業慢,直到拖拉得讓人頭痛。

3.負擔過重

現在的孩子學業負擔很重,學校裏有聽不完的課,做不完的作業,回到家,還有家長布置的沒完沒了的練習題。孩子沒有早些完成作業的希望,也不再有做好作業的愉悅,橫豎都是做不完的作業,索性邊做邊玩,做到哪兒算到哪兒。久而久之,做事磨磨蹭蹭的習慣就形成了。

4.毫無興趣

由於生活條件優越等原因,孩子學習缺少了動力。如果再缺少了師長的鼓勵,孩子就會逐漸產生厭學情緒。這樣一來,要孩子做作業,他就會要東西、上廁所、找橡皮、削鉛筆,他就會打瞌睡、抓鼻子、撓耳朵……

5.身體因素

對於寫作業這一過程來說,運動技能發展不佳的孩子,在寫作業時坐久了就容易感覺到疲倦,而書寫時手的靈活性直接決定了孩子在書寫時的速度。

6.遊戲的影響

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電教媒體走進了學校,走進了家庭,這當然十分可喜。但與此同時,電子遊戲也以不可抵擋的勢頭進入了孩子們的生活。如果缺少了師長及時、正確的引導,孩子便會沉迷其中,不可自拔。當他們的頭腦裏裝滿了遊戲,學習成為一種累贅的時候,他們怎麼會精力充沛、興致勃勃地學習呢?這時,作業費時、質量差,做事磨蹭,也就成了孩子的特點。

二、如何改變孩子拖拉的習慣

據有關調查,71.4%的小學生多少有磨蹭、拖拉的毛病。怎樣糾正孩子的這一不良習慣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