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9章 如何改掉孩子拖拉的習慣(2 / 2)

1.遞減法改掉壞習慣

孩子的不良行為,若是屬於初犯,可以運用忽視、不直接作反應的方法來削弱。但事實上,真正初犯就被注意到是不良行為的很少,多數是出現好多次以後才被發覺。父母發現的時候,習慣已經形成了。可是一般父母往往忽略這項關鍵因素,恨不得馬上改善。因此,會把兒童所要改善的不良行為的標準定得很高、很嚴格、很硬性,形成雙方對立的尖銳形勢。麵對這種情況,作為家長正確的做法是千萬不能著急,應該采取一些有效的策略。例如,孩子做作業拖拉,第一步可與孩子“約法三章”,如果寫作業時,每小時能減到3次之內的離座次數,就可以允許看電視,否則就禁止看6點鍾的動畫片。第二步,等孩子能完全做到每個小時離座不超過3次的標準時,再把標準依次提高到2次、1次。一般3個月以後,孩子就能改掉寫作業拖拉的習慣。

2.鼓勵法強化進步

針對孩子每次的進步,家長都要進行及時的鼓勵來強化他的這種行為。強化孩子的閃光點這種方法對一二年級的孩子養成好的學習習慣是十分有效的。發現孩子一個小的閃光點就要進行適當的表揚和誇大。比如,孩子在寫作業時專注力很好,事後及時對他進行表揚,在其他人麵前經常有意無意地當著孩子的麵誇他是一個學習專注力很好的孩子。這樣使孩子意識到自己是一個專注力很好的孩子,會朝著這個方向努力,慢慢地孩子的專注力就得到了提高。

3.實施自然後果懲罰法

例如,孩子平時特別賴床,起床穿衣時故意磨蹭,家長不要著急,讓孩子急。不要幫他扣扣子,隻在一邊提醒:“再不快點,就遲到了,我可不幫你穿衣服、準備東西。”給他“創造”一次遲到的機會。遲到了,就要挨批評。還有,孩子吃飯故意磨蹭時,家裏其他人吃完後,“故意”將飯菜端走,說:“我們的時間很緊,不能等你了,吃完後自己洗幹淨放回櫥櫃。”通過幾次“自然後果”的懲罰,孩子嚐到了磨蹭給自己帶來的害處,下次就再也不敢犯了。

4.製定互相監督計劃

孩子磨磨蹭蹭,與他們沒有時間觀念有關。對此,家長首先要幫他認識到磨蹭給他自己和父母都帶來不好的後果,接著與孩子一起製定一個互相監督的計劃,讓他監督家長有沒有磨蹭現象。和孩子一起製訂生活日程表,記錄每天早晨穿衣、盥洗、吃飯等所用的時間,一段時間後看有沒有進步(可故意讓孩子贏)。孩子為自己的進步而高興,主動加快了自己的做事速度,時間觀念也加強了。

5.提高孩子的動手能力

孩子動手能力差,做事也會磨磨蹭蹭。要注意訓練孩子的手眼協調能力。平時家長要帶著孩子打羽毛球、打籃球、遊泳、拋接球等。在學習習慣方麵,寫作業時間每次不要超過50分鍾;學習時不要吃東西、不說話、不聽音樂、不看電視、不上廁所;動作很緊張地做題,不會做的題先放一邊,不要一想就是半天;學習一段時間後休息10分鍾。在生活習慣上,注意訓練孩子自己動手解決問題的能力,如自己吃飯、穿脫衣服、收拾書包和屋子,還要學做家務。經過一段時間的訓練與改造,孩子做事磨蹭的毛病就會得到改善。

6.給孩子一個安靜的學習環境

家庭環境對孩子的影響很大,如果爸爸愛上網,媽媽經常打電話、嘮家常,孩子常常被父母所吸引,時常探頭探腦,或者從房間出來轉一圈,就不會安心學習。為此,爸爸要主動減少上網時間,避開在孩子學習的時候上網;媽媽也要克製自己,盡量不打電話,即使非打不可,也要控製聲音,防止幹擾孩子。另外,在做家務時,家長也盡量防止發出很響的聲音。家裏的環境安靜了,孩子學習的效率得到了提高,拖拉的現象也會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