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5章 培養孩子交往能力(1 / 2)

6 如何培養會交往的孩子

還在萍萍上幼兒園的時候,媽媽就定期約她的小朋友來家做客;有時,媽媽也帶萍萍到小朋友家裏玩。每次家裏來了小客人,媽媽都要精心策劃玩的內容,不但準備了孩子們愛吃的水果和點心,還和他們精心編排文藝小節目,每人輪流當節目主持人和小演員,每人表演一個節目就會得到自己喜歡的食品。開始表演時,有的小朋友還有點怯場,媽媽就鼓勵萍萍帶頭先表演,看到萍萍一首歌唱下來引起大家的熱烈鼓掌時,怯場的小朋友也來了精神。有時,還來一場畫畫比賽,媽媽先出一個題目,每人畫一張,等他們畫完以後,媽媽再指出誰畫得好,好在哪裏,然後讓他們合作畫一張最好的。這樣的活動讓萍萍學會了合作,提高了她的學習能力、協作能力和交往能力。

進了中學,萍萍更是注重和同學們的團結合作。這時,萍萍已是一班之長,她帶領全班同學把班內的元旦文藝晚會、詩歌朗誦會、辯論會搞得有聲有色。寒暑假,萍萍又會組織幾個要好的同學去拜訪老師,和老師暢談學習、人生,這又讓萍萍學會了和老師交朋友。如今,上高中的萍萍不僅學習優秀,更是學校各項活動的積極分子。

交往是人生來就具備的一種本能,也是人生存的需要。從出生開始,孩子就有了與他人交往的願望。最初,他是與父母、親人交往,通過與親人的愛撫,眼神、手勢的交流,使他開始認識並喜歡上周圍的世界與人,感受到與人交往的樂趣。隨著年齡的增長、身心發育的不斷完善,孩子渴望更廣闊的交流天空,於是就有了與同伴及其他成人的交往。

然而,現在有許多家長抱怨自己的孩子交往能力差,見到一位熟人,總要家長提醒了,才會打個招呼,分別時,也要家長提醒了,才會說聲再見,不那麼懂事、合群,嘴也不“甜”。還有些孩子,他們入園、入學後,難以適應群體生活,別的小朋友都結交了許多新朋友,呼朋引伴地玩,可這些孩子卻孤零零地一個人,不知怎麼才能進入這個群體;或者,已經結交了一些玩伴,卻由於交往方式的失誤,不是與其他人打架、爭吵,就是畏縮、懼怕,最終被這個群體所拋棄。

這樣的孩子,適應能力普遍發展較緩慢。如果不及時輔導,會逐漸養成孤僻、內向、軟弱怕事、沉默寡言的性格,沒有一般小朋友的天真活潑氣息。另一方麵,也會造成做事非常認真,追求完美,以至容易鑽進“牛角尖”的性格。而這些都對孩子長大後在社會中的發展不利。

一、孩子不擅交往的原因

孩子之所以不擅長與人交往,除了個性原因,更多是家長的原因。

1.交往失敗的經曆

有些孩子由於有過負麵的交往經曆,比如被同伴欺負過,而不願意再與同伴交往。他們采取回避的方法,目的在於保護自己免受傷害。

2.孩子個性原因

有些孩子由於受遺傳或自身個性特點影響,比較內向,不願與人打交道,而隻喜歡與物打交道。

3.家長過於嚴厲

一些家長缺少教子經驗,表現得過於嚴格,希望孩子盡快進步。在這種壓力下,孩子的表現已是一種畸形。孩子每天驚恐於自己如何做才能達到家長的要求,性格自然會趨於內向,不擅言談。

4.家庭過度關心

家長對孩子的關心過度,事事代為安排,也是孩子不擅交往的重要原因之一。孩子有什麼事時,家長事無巨細,什麼都預先為孩子想到。往往是孩子想到的事情,沒等他開口,就已經為他送到手邊、嘴邊,根本無須開口請求。在這種嗬護下,孩子自然不願與人交流。

5.父母一味代勞

例如,家長帶孩子出門時,遇到熟人,家長往往會搶先一步催促孩子:“這是小王阿姨,快向王阿姨問好。”“這是張叔叔,問張叔叔好。”這種情形多了,孩子會感到難堪並產生依賴心理,認為一切都有家長安排,自己當然也就無需思考,像吊線木偶一樣無法真正感受到與人交往的樂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