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5章 培養孩子交往能力(2 / 2)

二、怎樣培養孩子的交往能力

為了保證孩子具有良好的素質,家庭應重視孩子交往能力的培養,在以下方麵多做工作:

1.正確認識孩子的交往

有些家長認為,孩子在一起玩是毫無意義的消磨時間,於是阻止孩子出去找朋友玩,減少孩子與同伴的交往。家長應該認識到孩子們一起遊戲的重要意義,應該知道孩子們在遊戲中可以學習合作、互助,學習站在他人的角度理解他人,學習如何與他人共同生活。因此,家長要盡可能地為孩子創造與外界接觸的機會。閑暇時,要多帶孩子到公園、小區的綠地或親戚朋友家去玩,鼓勵孩子不斷適應新環境,多與他人交往,可以讓孩子邀請夥伴來作客,同時也要允許孩子到別人家作客,為孩子的交往營造一個輕鬆和諧、自主自由的環境。

2.消除孩子的交往障礙

心理學研究表明,如果個體的歸屬需要長期得不到滿足,則會造成“歸屬焦慮”,致使個體情緒低落、焦躁不安,久而久之會不願意與他人交往,嚴重的還會造成“自閉症”的產生。而這種歸屬需要得不到滿足的通常是那些學習成績不理想、家庭經濟條件不佳、家庭社會背景不太好的學生,他們往往性格內向、孤僻、偏執、暴躁,在班級人際交往中容易陷入惡性循環的怪圈。對於那些具有“交往障礙”的孩子,若是能夠得到同伴的認同、集體的接納,就會在很大程度上滿足其歸屬需要,改善其交往狀況。因此,家長要配合老師使這些具有“交往障礙”的孩子樹立起人際交往的信心,消除他們的顧慮,鼓勵他們大膽表現自己的長處,積極主動地參與到各種文娛體育活動中去,使他們擁有更多熱情活潑的小夥伴。

3.及時對孩子“心理斷乳”

有些家庭以孩子為中心,對孩子的各種需要幾乎是無條件滿足,而且總有人陪孩子遊戲。當孩子總有人陪伴在身邊時,他們難以產生找同伴遊戲的動機。還有些孩子隻願意與成人交往,是因為成人總讓著他,與同伴交往,他就需要協調、商量,甚至還要想辦法解決衝突,為了“省事”,他寧可與成人交往。對於這類孩子,家長應及早對其進行“心理斷乳”。也就是說,家庭不應以孩子為中心,而應“人人平等”。當孩子長到3歲左右,有了一定的獨立能力時,就應給他一個簡單的時間表,讓他明白,家庭成員有聚在一起的時候,也有各自工作、休閑的時候,彼此之間不能互相幹擾。孩子“心理斷乳”的及早進行,不僅有助於他們產生同伴交往的動機,而且是促進其獨立性發展的“關鍵策略”。實踐證明,及早進行“心理斷乳”,也有助於縮短孩子剛入幼兒園時產生的“分離焦慮”時間。

4.克服孩子“自我中心”行為

“自我中心”是孩子思維的一個顯著特征。由於“自我中心”的影響,孩子的行為大多從“利己”的觀點出發,這與現代社會要求相互合作、相互交流、具有創新精神的人才觀是格格不入的,嚴重影響了孩子與同伴的交往。有些孩子在遊戲過程中,不願意把自己喜歡的玩具給同伴,總希望別人都聽他的,好拔尖,總要獨占“好事”……這種孩子由於其行為不符合“遊戲規則”而常常成為不受歡迎的人。其實,對這類孩子的教育使用“自然結果法”就很好。即:當孩子由於自己的行為而不受歡迎時,家長再及時介入,在孩子感到最“痛”的時候幫助他找出原因及對策。孩子的“樂群性”使他們這時很容易接受家長的建議。輪流、分享、協商等都是孩子應該學習的重要的社交技能,或曰“遊戲規則”。在交往過程中,要讓孩子逐漸習得這些技能從而逐漸成為受歡迎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