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6章 教給孩子交往技巧(1 / 2)

成成從小就是個乖巧的孩子,在家裏十分懂事,和爸爸媽媽相處融洽,上了幼兒園之後,老師也說他像個小大人,說話做事一本正經。可是沒過多久,媽媽就發現成成性格變了,三天兩頭發脾氣,無論和誰說話語氣都很“衝”,從不考慮別人的感受,想說就說,想做就做。

在幼兒園裏,成成和誰打交道都不會長久,常常一開始雙方玩得高高興興,說不定什麼時候就會風雲突變,鬧別扭了。無論是和文靜、脾氣好的女孩子在一起,還是和同樣愛吵愛鬧的男孩子,最後都是一個不歡而散的結局。慢慢地,其他孩子都不想和他做玩伴了,成成被大家孤立起來,沒趣地站在一旁發呆。為此,爸爸媽媽和成成說過很多次,要他好好和大家和睦相處,成成總是滿臉委屈:“我沒做錯什麼,可他們老是不和我玩。”

有的家長認為,孩子在和同伴們玩耍的過程中,無論哭鬧或嬉笑、平和或爭吵都挺正常的,其實不然,偶爾一兩次無所謂,但長期這樣,就說明孩子的交際方式出了問題。

與人交往是人類生存和成長的一種本能。隨著孩子一天天長大,在與同齡人玩耍的時候,僅靠那些出自本能的交往方式,就會時常因無法發揮作用而陷入交際障礙的泥潭。比如,孩子在要求父母做什麼時,可以拽、拖,但用在夥伴身上,不僅可能得不到遷就的積極回應,反而會因導致對方摔倒、站立不穩而激起對抗情緒,從而引發“戰爭”。

可見,孩子依照家庭模式與外界交流,有時候是行不通的。孩子如果不加強交際鍛煉,必然造成交流障礙,最後變得孤獨、自卑,富有攻擊性。

一、把正確的交友觀告訴孩子

有一個關於學生對交朋友看法的調查,結果表明:認為多個朋友多條路的有13.4%;認為在家靠父母,出外靠朋友的有9.5%;認為可為朋友兩肋插刀的有13.1%;認為友誼就是力量的占25.3%。現在的孩子大多數在最後一種思想指導下廣交朋友。一般孩子有1~3個朋友,多的4~6個朋友。朋友們在一起學習、玩耍、講故事、談心、唱歌、彈琴、打球,非常協調。但也確實出現了一些令人瞠目的現象:有的孩子湊在一起看黃色書刊,或弄支香煙過過癮;有的相互嘲笑、捉弄、嫉妒、攻擊;有的男女同學間遞條子、送禮品、約會,公開地打情罵俏;有的為了圖痛快,伸伸拳頭,把人打得鼻青眼腫,還美其名曰“開開玩笑”;有的和社會上的待業青年、流氓遊民,中途輟學的、被學校開除的人混在一起,抽煙、打架鬧事、搜腰包,什麼都幹。這說明,許多孩子在處理人際關係上存在心理障礙、情感障礙,導致行動上的錯位。如果不及時地矯正,必然會影響情緒,影響立身處事的道德培養,影響學習,影響人生道路的走向。

因此,家長要教育孩子樹立正確的交友觀,告訴孩子應該主動與興趣相同的同伴交朋友,在生活中相互借鑒、相互幫助、共求發展;應該與性格互補的同伴交朋友,取長補短,提高自己多方麵的能力;應該與善於交往的同伴交朋友,學習他們熱情開朗、待人真誠,學習他們富有同情心、樂於助人,上進心強,獨立自主,交往麵廣等優點,從而擴大交往麵;應該主動與內向孤僻的同伴交朋友,讓他們感到同伴的友誼、集體的溫暖,克服以自我為中心、隻關心自己、不關心集體和他人的缺點,使他們在學習、生活中樹立起信心,培養責任感和多種興趣。

二、教會孩子體察他人的情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