麗麗的家長對她的朋友總是特別敏感,如果她想和女同學交朋友,需要經過他們的“資格審查”:學習不好的不能交,講話太多的不能交,打扮太漂亮的不能交,眼神太靈活的不能交;如果她想和男生交朋友,幹脆免談。
一次在回家的路上,麗麗和班上的兩位男生同路,誰知吃晚飯的時候,媽媽突然問她:“麗麗,和你同路的那兩個戴眼鏡的人是誰?你在左邊,他們兩個在右邊。”還有一次,麗麗碰見兩個同年級的男生,大家平時都挺熟的,他們說想到麗麗家去聊聊,順便認一下門,麗麗答應了。父母雖然給了女兒麵子,沒有把男生趕走,但爸爸不時地到她的小屋裏來察看,那兩個男生覺得很別扭,坐一會兒就走了。男生一走,爸爸就鐵青著臉問麗麗:“他們是幹什麼的?你怎麼把他們招引來了?”聽到“招引”兩個字,麗麗忍無可忍了,委屈地流下了眼淚。
家長不歡迎孩子交友的原因,除了像麗麗的父母那樣擔心孩子早戀和誤入歧途外,還有其他多種原因。有的認為孩子的任務是學習,交了朋友會分散精力,影響學習;有的認為孩子和小朋友在一起會吵架、打架,造成很多麻煩;有的怕孩子交的朋友品質不好,影響孩子的健康成長等等。
其實,家長們這樣做是得不償失的。孩子畢竟要走向社會,要獨立生活。孩子要想在社會上生存和發展,就必須學會與人交往、與人合作。況且,孩子的是非觀念是在實踐中逐步確立的。孩子與小朋友的交往過程中會不斷遇到各種情況和問題,這就促使他們去尋求解決問題的方法和途徑,學會調整自己並不斷協調自己與他人的關係。在這種情況下,家長如果適時作一些點撥和指導,孩子與人交往合作的能力就會不斷提高。相反,如果家長不歡迎孩子交朋友,甚至禁止孩子交朋友,讓他們從小就孤立起來,與人交往合作的能力就得不到鍛煉和培養。這樣,孩子長大後,麵對紛繁複雜的人際關係,他們就會孤立無援、束手無策。
其實,交朋友是孩子在處理同伴關係中的一項重要社會技能。7歲的孩子已經能在遊戲中學會多合作,能夠把自己的思想和情感用語言表達出來,還希望在家庭之外得到同伴的支持。在孩子9歲左右,友誼開始變成生活中極為重要的事情。他們開始對那些與他們相似的同伴感興趣,他們的朋友概念有所發展,認為朋友是可以分享思想和感情的,朋友之間要保持信任和忠誠,保持更加持久而穩定的友誼。9~12歲的孩子會將朋友關係描述成“我們喜歡相同的東西”、“他很忠誠”等。在整個小學階段,友誼能為孩子提供相互學習社會技能、交往和合作的機會,能擴大和豐富他們的社會關係;還可以幫助孩子體驗情緒,成為積累情感力量的源泉。在小學沒有交什麼朋友的孩子可能會產生消極的行為,容易導致情感危機和人際衝突,今後容易受到學業失敗、情緒困擾、行為問題的影響。
然而,並不是所有家長都支持孩子交朋友。2006年,聯合國有關機構抽樣調查了包括中國在內的20多個國家10萬名孩子對父母日常言行的看法,發現他們平日最怕父母做的事有10種,最怕父母不歡迎自己的小朋友是其中之一。因此,父母一定要改變認識,鼓勵孩子多交朋友。
一、鼓勵孩子正常交往
家長要摒棄偏見,讓孩子多交朋友,包括異性朋友。父母可以鼓勵孩子交一些與自己個性不同的朋友,比如膽大的就可以找膽小的,內向的就可以找外向的,形成優勢互補。父母也要注意不排斥孩子交一些異性朋友。
二、為孩子創設交友環境
父母要鼓勵孩子帶朋友,特別是同學回家,並且幫助孩子熱心地招待他的同學或朋友,提高孩子在同學或朋友中的形象。父母的熱心會讓孩子的同學和朋友增加對孩子的好感,從而願意與孩子保持良好的朋友關係。父母也可以邀請鄰家孩子來家玩,讓自己的孩子在與他人的交往中增加信心,學習人際交往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