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長可在家裏提供遊戲場所,購置一些圖書、玩具,組織孩子們一起遊戲和活動。孩子有了朋友,一起遊戲,共同歡樂,互相依戀,密切了關係,也就架起了友誼的橋梁。
家長平時要多詢問孩子:“你今天與好朋友怎麼玩的?”發現孩子某一點進步時,要及時地鼓勵和表揚。如孩子將好吃的食品與朋友一起分享,將圖書送給同伴看,就說:“這樣關心小朋友,你真是個好孩子!”父母的關注、表揚和鼓勵,會大大激發孩子與同伴長期友好相處的願望。
三、鼓勵孩子珍惜和發展友誼
孩子們在一起鬥嘴吵架是難免的,即使是好朋友也不例外。當孩子間發生了爭吵,成人要保持冷靜的態度,不要為此而杜絕孩子間往來,要采取勸解的辦法加以疏導,切不可袒護一方;要幫助孩子多從自身尋找原因,如果是自己孩子錯了,要讓孩子主動去賠禮道歉,鼓勵孩子與夥伴和好。家長還要教育孩子多關心幫助夥伴,當孩子的夥伴生病時,提醒孩子主動去關心探望;要讓孩子將自己心愛的東西與同伴分享。家長要教育孩子尊重、體諒夥伴,交往中要不怕吃虧不要處處占上風;還可鼓勵孩子進行一些有意義的互贈禮品活動,如畫一幅美麗的畫,自製一個小玩具送給好朋友,從而不斷發展孩子之間的友誼。
四、尊重孩子的朋友
有的父母喜歡按照自己的意願要求孩子去選擇朋友,這給孩子帶來了一定的心理壓力,甚至還會引起孩子的逆反心理。怎樣去對待孩子的朋友呢?這個問題一直困擾著許多父母。其實,最關鍵的是父母要轉變態度,讓孩子擁有自己的朋友,尊重他的選擇,而不是用挑剔的眼光來衡量他們。這樣,孩子自然也就會接受父母的幫助和指導。孩子隻有有了自己的朋友,他才會有更多的生活體驗,學會如何與人相處,如何關心和幫助他人,如何解決與他人的矛盾,如何向別人學習……這樣孩子才能從中獲得交往的快樂,也才能有健康的人格。
五、鼓勵孩子交益友
孩子作為一個獨立的個體,他有自己選擇朋友的權利。但這並不是說孩子無論交什麼樣的朋友都可以,還是有一個度的,父母應當適時地把握這個度。
10歲的男孩捷捷與另一個男孩羅羅是好朋友,他們經常到對方家去玩。羅羅的爸爸媽媽從不約束孩子的行為,他們常常惡作劇,往經過的汽車下扔鞭炮。有一次,捷捷去羅羅家玩時,發現羅羅的爸爸有一個沒上鎖的抽屜,裏麵全是長刀子。捷捷有些害怕,於是就告訴了母親。母親其實也很喜歡羅羅,但為了孩子的前途著想,她禁止孩子再去羅羅家玩了。
捷捷媽媽對孩子交友的擔憂不無道理。試想,捷捷的媽媽如果不阻止孩子的交往,後果將會怎樣?孩子由於年齡小,分辨是非的觀念不強,需要父母的及時指導。尊重孩子選擇朋友的同時,也要幫助孩子選擇,把握好度,也就是要保證孩子的朋友品質上沒有問題。
六、規範孩子的行為
現在的孩子往往都以自我為中心,不會設身處地替別人著想,在與同伴交往中常常會“碰壁”。這就需要規範孩子的行為,督促他們改正壞毛病,告訴孩子在交友中應該怎樣做和不應該怎樣做,並加以訓練和指導,使其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和形成活潑開朗的性格。這樣,他才會受到夥伴的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