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樂以良好的成績升入一所寄宿製初中,誰知,開學才一個多月,張樂卻告訴家長:“我寧可轉校,也不再住宿了!”問他原因,張樂卻閉口不言。經過到校了解,家長才基本弄清情況。原來,張樂的學習不成問題,就是平時有點爭強好勝,凡事都要爭個第一。這本來沒什麼不對,可爭過了頭,就有點問題了。有一次,班裏派張樂和另一名女生參加年級的英語口語比賽,獲得了第二名,可獎狀隻有一張,回來的路上,為了獎狀放在誰那兒,兩人各不相讓,結果張樂一把把獎狀撕了,說是誰也別想要了。在生活上,張樂也表現得很有“個性”,凡事不會替別人想。6人一間的學生公寓,每套房間帶有衛生間和洗漱室,每晚60分鍾洗漱時間,大家抓緊些是足夠的,別人都是洗臉、刷牙後接一盆熱水出來洗腳,可張樂一進去就得在裏麵待上半小時,全然不管後麵還有同學等著洗漱,結果經常有同學到老師那裏去告狀。
了解這些情況後,家長意識到:由於孩子一直學習較好,在小學就備受老師喜愛,再加上從小在家裏說一不二,所以養成了凡事以自我為中心的心態,缺乏平等互助的團隊精神和合作意識,必須及時矯正。
由於中國孩子中的獨生子女數量大大增加,任性、脾氣大、與人合作能力差成為孩子中大多數人心理品質上的弱點。加上有些家長把孩子視為掌上明珠,對他們百依百順,使這些孩子隻知道自己,很少想到別人,逐漸養成了“以自我為中心”的不良心理狀態。
與人合作的能力,已成為人的重要素質之一。有首《三個和尚》的兒歌,裏麵唱道:“一個和尚挑水喝,兩個和尚抬水喝,三個和尚沒水喝,你問這是為什麼?大和尚說我挑水挑得最多,二和尚說新來的應該多幹活,小和尚說我年幼身體太單薄。”一首小小的兒歌道出了人性中“缺乏合作精神”的一麵。
今天的孩子是未來的主人,他們必須學會適應共同生活,這就需要他們從孩提時代就學會相互理解、平等交流與和平共處,讓他們學會在合作中競爭,在競爭中合作。不僅如此,他們還要學會在合作中和不合作的夥伴間增進友誼,相互了解。特別是幼兒期培養幼兒的合作精神將是家長和學校麵臨的重要課題。
一、讓孩子懂得合作的重要性
在日常生活中,有許多行為必須要兩個或兩個以上的人合作才能完成,隻憑一個人的力量是無法做到的。父母可以隨時向孩子講述合作的重要性。比如:家裏的桌子需要挪位置,父母可以讓孩子一個人先來試試,孩子肯定是搬不動的,這時,父母就可以適時對孩子講解與人合作的重要性,然後與他一起搬動。再比如:玩耍時,一個人玩和與人合作玩,兩者的感覺是不一樣的;孩子總是希望有人與自己一起玩,這也能讓孩子體驗與人合作的重要性。
二、保證孩子受鍛煉的機會
孩子在一起玩遊戲時,彼此間合作的機會很多。比如,孩子們都喜歡玩“貓捉老鼠”的遊戲,這就需要每一個孩子都有良好的合作精神。孩子們都喜歡扮演貓和老鼠,卻不願意拉圈,但是如果沒有人拉圈,遊戲就無法進行。這時,孩子就會懂得,遊戲的順利進行,離不開大家的合作。
現在,越來越多的專家推薦讓孩子參與合作性的遊戲。他們認為合作性遊戲是“將人們團結起來的一種美妙的方式”,通過遊戲,他們在玩樂中學會了如何更能體貼他人,更了解其他人的感受,也更願意采取有利於他人的行為。
無論是“貓捉老鼠”的遊戲還是疊羅漢,每個孩子都很清楚他們在為共同的目標貢獻一份力量,每個角色對於結果成敗都是舉足輕重的,因此孩子們在扮演自己的角色時都會全力以赴。在活動中,他們也學會了容忍不同的意見,接納其他孩子的相同和相異之處。
三、讓孩子學會悅納別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