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從家庭生活做起
在日常生活中,家長對待生活、對待周圍人的態度都會對孩子產生影響。因此,家長要為孩子塑造一些正麵的形象。比如,當全家人在一起吃水果時,媽媽可以有意識地把水果與爸爸分享,和孩子分享;同時也告訴孩子,可以把他自己手中的水果和爸爸、媽媽分享,並誇他是一個懂事的孩子,使他體驗到一種積極、快樂的情緒。平時,家長要有意識地把自己看到的或聽到的有意義的事講給孩子聽,讓他們一起分享快樂和憂傷,使孩子在潛移默化中獲得情感分享。慢慢地,孩子也會把學校中或同伴玩耍時發生的高興的事、新奇的事講給大人聽。
三、學會分享孩子的東西
培養孩子的分享習慣,對於許多父母而言,最重要的還是自己首先要學會與孩子分享,成為與孩子分享的夥伴、讓孩子分享的對象。在家裏,可以讓孩子為家人分蘋果、分橘子等,教給他先分給爺爺、奶奶等長輩,再分給爸爸、媽媽,然後才分給自己。在這種分東西的過程當中,孩子不僅學會了與人分享,而且明白了應該尊敬長輩、關心父母。
然而,一些父母寧可自己受苦也不願讓孩子吃苦,好吃的、好玩的、好用的盡數都往孩子麵前堆。雖然他們也擔心孩子會發展為不關心別人的孩子,但在行為上卻不會與孩子分享。更有甚者,孩子誠心誠意請父母一塊吃東西,父母卻推辭說:“你吃,媽媽不吃!”甚至斥責孩子:“讓你吃你就吃,裝什麼樣子?”就這樣,孩子與人分享的好意被父母給扼殺了。久而久之,孩子也就不會與人謙讓與分享了。
四、讓孩子與小朋友們交換玩具
有的孩子願意在別人家玩人家的玩具,但是讓他拿出自己的玩具,他就不樂意了。如果是這種情況,父母在小朋友到家裏玩之前,允許孩子決定哪些特殊的玩具不給小朋友玩,給孩子保留一點空間,能讓他更容易放鬆。讓孩子挑選幾樣他願意讓別人玩的玩具,告訴他不要擔心玩具被弄壞。這樣當他無條件地與別人分享東西時,他能感到自己對這些東西仍有控製力,它們還是屬於自己的。
五、不要強迫孩子
孩子的分享行為必須是一種自覺行為,通過分享來達到體驗良好情緒的目的。如果是成人強迫孩子進行分享,孩子體驗到的是一種不好的情緒。所以,在孩子不願意進行分享的時候,父母要及時觀察原因,如果是因為物品數量缺乏,或者物品對孩子有特殊的意義,應理解孩子,然後在此基礎上引導孩子:“如果你能夠把自己的東西給別人分享,那我真是太高興了;如果你不願意,我想是因為這種東西對你太珍貴了。當你有更多的時候,你會很高興與小朋友分享的,是不是呢?”也有的孩子不願意與人分享是因為他自我中心意識的限製,會認為“我為什麼要給別人呢”?在這種情況下,父母就要理解孩子這種思維限製,通過具體事實來引導孩子學會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