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51章 讓孩子學會傾聽(1 / 2)

有一次,美國知名主持人林克萊特采訪一名小朋友,問他:“你長大後想當什麼呀?”

小朋友天真地回答:“嗯,我要當飛機駕駛員!”

林克萊特接著問:“如果有一天你的飛機飛到太平洋上空,所有引擎都熄火了,你會怎麼辦?”

小朋友想了想,說:“我會先告訴坐在飛機上的人係好安全帶,然後我掛上我的降落傘跳出去。”

這個回答一時令觀眾感到有些不解。林克萊特繼續注視著這個孩子,想看他是不是自作聰明的家夥。沒想到,孩子的兩行熱淚奪眶而出。於是林克萊特問他:“為什麼要這麼做?”

小孩子的答案出乎所有人的意料:“我要去拿燃料,我還要回來!我還要回來!”

這則故事告訴我們:聽話不要聽一半,不要把自己的意思強加到別人所說的話上去,那樣就會曲解人意。

孩子的表現欲望其實是非常強烈的。例如,老師課堂上每提出一個問題,教室裏的小手便舉得像一片小樹林。有的孩子來不及舉手就即興發言、發問,有的孩子在聽別人回答問題時,顯得極不耐煩,不等同學說完,小手舉得高高的,嘴裏說著:“我會”、“我也會”。這時如果同學犯了一點小小的錯誤,教室裏就會像炸開了鍋,“我來”、“我來”的聲音此起彼伏。

但是,這種沒有耐心的行為,不管是對成人還是對孩子,都屬於一種不良習慣。

西方有句名言:上帝分配給人兩隻耳朵,而隻給人一張嘴,意思就是要人少講多聽。在人與人的交往中,學會傾聽,不但能給予他人自信,使自己取得信賴、贏得友誼,也是了解別人的最好的方式。在別人的話語裏,有鮮花、有荊棘、有廢渣、有珍珠,有林林總總的一切。細心的傾聽者,能從中聽到財富。

“聽”是人們直接獲得信息的最為重要的實踐能力,人類的一切實踐活動都離不開“聽”,並且“聽”與語言是同時產生的,一個人語言的習慣和運用能力的提高,首先從“聽”開始。有資料顯示,“聽”占人的語言活動的45%左右,幾乎與“說”的活動總量相當。

對孩子來說,傾聽將直接影響到他學習新知識、新本領的能力。人際交往成功的一個重要因素就是學會傾聽。正如湯姆·彼得斯在其《追求優秀的熱情》一書中所說:“傾聽是禮貌的最高形式。”因而,家長應從小培養學生學會傾聽。

一、告訴孩子必須傾聽的原因

讓孩子學會傾聽的最好方法就是讓他明白前因後果。孩子懂得一些做事情的理由了,就會開始考慮將來會發生什麼事情。比如,為了讓孩子明白為什麼他必須準時到幼兒園,你可以告訴他:“老師希望你們都能按時到幼兒園,這樣誰都不會錯過連續故事的下一集了。如果你遲到了,我上班也就遲到了。”

二、調整說話的方式

如果麵對你的要求,你的孩子總是沒有任何回應,那麼你就有必要先問問自己,是不是自己一次對孩子提出的要求過多了。父母一下子對孩子提出幾個要求並不罕見。有的父母會這樣要求自己的孩子:“時間到了,先把玩具收好,然後去刷牙、洗手、洗臉了。別忘換上睡衣再上床。”但是,對孩子來說,他很難記住所有的要求。所以,父母首先要使自己的要求簡單化,提出要求後還要等30秒鍾,看看孩子是否有回應,如果沒有就再重複一遍。

日常生活中,所有的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聽到要求後馬上行動,不要浪費時間。但這樣的理想並不可能成為現實。不過,父母可以想辦法讓孩子縮短拖延的時間。為了節省時間,也為了達到更好的效果,父母需要改變以前那種隔著很遠命令孩子做這做那的習慣,而是要讓孩子看著你的眼睛,這樣他才能明白父母說的話是很重要的,不能當耳旁風。

三、做傾聽的好榜樣

在家庭中,父母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都是孩子學習傾聽的最好榜樣。通常自家人在交談時比較隨意,長此以往勢必影響到孩子。因此,即使是在家裏爸爸媽媽也要特別注意交談時的方式和禮儀,專心聽對方講話,不要同時做其他的事。其次,告訴孩子在聽對方講話時應耐心聽完,不要搶話、插嘴;特別是在上課時要做到安靜地聽、專心地聽,不做小動作,不影響別人,讓孩子懂得影響別人的聽講也是一種不禮貌的表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