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52章 教會孩子正確解決衝突(1 / 2)

晚飯後,明明跟媽媽來到操場散步。操場上有很多孩子,明明很快融入到小夥伴的遊戲中去了,媽媽就在一邊和大人們聊天。沒過多久,忽然聽到孩子們的爭吵聲:“這是我的小凳子。”“不是,是我的!”循聲看去,胖胖正和明明搶操場上的小凳子,各自抓著凳子不肯放手。明明的媽媽並沒有馬上去幹預,而是在一旁“監視”著他們的行動。

很快,兩個孩子的爭吵已經升級:胖胖的臉漲得通紅,明明也瞪圓了眼睛,兩人就像好鬥的公雞,僵持不下。這時,另位一位小朋友急了:“別搶了,老是這樣誰也別想坐。”兩隻“公雞”們像見了救星,一個說:“是我先拿到的。”一個說:“不對,是我先拿到的,我的凳子。”兩人都期望得到那個小朋友的同情。那個小朋友聽了也很為難,想了想,說:“要不你們剪刀石頭布吧!誰贏誰就拿凳子。”兩人想想同意了。結果,明明贏了,胖胖隻好鬆手。

看到他們的問題解決了,明明媽媽也鬆了口氣。

幼兒教育的重要目標之一,是讓孩子學會友好相處,學會合作。孩子在相處中難免不發生衝突,但衝突也不是一件壞事,它可以讓孩子在其中從不同出發點細致地考察問題,從而了解自己行為造成的後果,及理解他人的想法,然後協調自己的行為與他人的認識,學會與他人交往的機會,學會解決問題的方法;最終克服自我中心的心理傾向,學會尊重、理解、寬容他人。

在衝突中,如果家長及時介入,可能立即鋪平道路,但孩子們就失掉了可貴的發展機會,少了解決問題的經驗積累。在這個事件中,明明媽媽以旁觀者的身份在一旁觀察他們的一舉一動,沒有介入孩子們的爭吵、幫助解決孩子的衝突,但孩子們卻自己和平解決了。因此,在發生問題的時候,家長不妨多一分耐心,多一點等待,多給孩子一點空間,孩子從中將收獲更多!

家長應該明白,孩子一旦走入社會,就會麵對各種各樣的矛盾。當孩子在與小朋友或同學的交往過程中出現衝突時,是孩子對這些矛盾的最初體驗,是孩子交往中的正常現象,沒必要大驚小怪,既不要神經過敏,也不要放任自流。在大多數情況下,這種衝突不需要父母的直接介入,最好的方法正如數學家陳景潤所言:“要讓孩子明白自己的事情要自己負責,自己的問題要自己解決。”讓孩子勇敢地去麵對,學會自己解決矛盾,化解爭端進而友好相處。如果父母能夠理智地看待這些問題,努力幫助孩子建立良好的夥伴關係,那麼,就可以讓孩子在社會中接受良好的磨煉,並從中學會如何與人相處。

一、不要把意願強加給孩子

對於孩子來說,他們之間發生衝突是隨時都可能發生的事情。打人、推人對他們來說不僅僅是維護自身利益的一種條件反射,更是他們遊戲的一部分。你也許經常會看到小夥伴之間剛剛還打得哭哭啼啼,一轉眼就前嫌盡釋,玩在一起了。這是因為孩子有自己與朋友相處的遊戲規則,也許是成人無法理解的,但是我們還是應該尊重他們的遊戲規則,讓他們在遊戲中用他們自己的方式與對方“談判”和解,達成他們自己的目的。

即使是自己的孩子在衝突中明顯地“吃虧”了,那也是很正常的事情。孩子吃了虧,會很快地調整自己的情緒,以另外一種心情繼續投入遊戲。這種經曆也會讓他明白自己周圍的環境並非那麼簡單,這也是培養他社會適應能力的一個好機會。此外,當出現其他孩子搶奪玩具時,父母不要以成人的禮貌強迫他放棄自己心愛的玩具,那樣會讓孩子迷惑不解,甚至非常傷心,讓孩子有機會捍衛自己的權利,這也是社會交往的一個基本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