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培養孩子樂觀自信的品質
愛因斯坦曾說:“從我自己的經驗得知,最傑出的創造肯定不是當一個人不愉快時做出的。”心理學家阿爾伯特·班杜拉也說過:“一個人的能力並不是固定資產,能發揮到何種程度有極大的彈性。”可見,一個人是否征服自己,超越自己,取得成功,其人生態度起關鍵作用。積極的人生態度雖不能確保事事成功,但消極的情緒則必敗無疑。因此,父母應創設一種民主、和諧的家庭氣氛,對孩子要和藹可親,多鼓勵、讚揚。
二、讓孩子心中有愛
一首歌中唱道:隻要人人都獻出一片愛,世界將會變成美好的人間。愛是一個永恒的話題,世界失去了愛將一片灰色,這愛就是寬容、理解、關心。學會愛人,就不會以自我的好惡來評判這世間的一切。家長應該鼓勵孩子多參加各種公益活動,鼓勵孩子關心他人、幫助他人,用自己的真情去愛自己的親人、朋友、同學乃至陌生人。
三、教孩子心存感激
在生活中,我們無時無刻不在別人的幫助下生活,有些體會出來了,會心存感激,有些體會不到,也許還會產生各種抱怨。如果教會孩子對周圍的人常存感激之心,那麼他們就會與周圍的人們和睦相處。家長應該告訴孩子:在你覺得輕鬆時,說不定有人在為你負重;在你學習取得進步時,說不定有人在為你祝福;在你享受生活的快樂時,說不定同時就有人在為你付出辛勞……教會孩子心存感激,孩子就會多一份寬容、多一份自律、多一份熱情……
四、減少對孩子欲望的滿足
一些家長對孩子提出的要求,總是“有求必應”,盡量及時滿足他們。日久天長,孩子們在十分舒適、順利的環境中生活慣了,意誌、情感方麵脆弱,自控能力隨之下降。因此,家長在教育孩子時,應適時延遲對孩子欲望、要求的滿足,讓他們有一定的等待時間。同時,家長也可以給孩子提供一些機會,使孩子有渴望的目標。當然,這些目標既不能太低,讓他輕而易舉就能達到,也不能太高,使他望塵莫及而失去興趣、信心,最後幹脆放棄。
五、幫教孩子坦然麵對人生
要讓孩子明白,每個成功的人都經曆過許多的滄桑和磨難,隻有坦然麵對,笑對人生,才能保持樂觀向上的精神狀態,才能從容地去克服困難。家長應教會孩子辯證地分析不合人意之時,讓他們相信這是對自己的磨礪。家長還應支持孩子參加遠足、軍訓等學校組織的專題活動,在活動中鼓勵孩子坦然麵對困難,同時發揮榜樣的激勵作用,積極引導孩子正確評價自我,學會達觀大度。
六、教會孩子幽默
幽默是人們一種高尚的心理自衛行為。哪裏有幽默,哪裏就有活躍、歡樂的氣氛。列寧曾說:“幽默是一種優美、健康的品質。”家長應教會孩子幽默。在人們的精神生活中,幽默如一種活性物質和鬆弛劑,當學習、生活受到挫折時,當人際關係出現僵局時,幽默能緩解緊張、減輕焦慮、擺脫困境。家長更應多組織各種有趣生動的幽默、笑話比賽,讓孩子在歡樂的氛圍中直麵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