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62章 培養孩子的勤勞品質(1 / 2)

8 如何教出愛勞動的孩子

餘紅上小學二年級的時候,母親就開始有意識地讓她幫助做一些家務,如挑水、掃地,並加以適當的讚揚。慢慢地,餘紅開始自覺地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了。母親認為:適當地讓孩子做一些家務,可以使家庭成員間的關係更加融洽;同時,也增強了體質,有益於養成吃苦耐勞的精神。後來,餘紅在國內上大學、在國外考醫生執照時,都連續堅持早跑步、夜攻讀,也不覺得累。她的許多學習用品都是在母親的指導下手工製作而成的,並在每次製作完成後,母親指出其優點和缺點。這樣不但強化了餘紅的動手能力,也有利於養成珍惜勞動成果、不攀比的樸素作風。

我們的每一位家長,是不是也會像餘紅的母親那樣教育自己的孩子從小養成勤勞的習慣呢?如果你的孩子連鋪床疊被、洗襪子、洗手絹、理書包這樣的事也不做的話,就該檢討一下自己的教育方法了。

從小使孩子養成良好的勞動習慣,有助於孩子良好性格的形成。孩子進入幼兒園後,就可以學會怎樣講衛生、愛清潔,怎樣自己的事情自己做,怎樣幫助小朋友,和從事一些掃地、擦桌椅等集體勞動等等。這些自小養成的勞動習慣,對孩子來說,是會受用終身的。

現在許多親子之間的矛盾,往往就是源於子女過分依賴父母,使父母感到力不從心,子女則因為某些要求沒得到滿足,而埋怨父母無能。那些從小習慣大小事情都依賴父母的孩子,成人後的自立自理能力都比較差,遇事總是指望父母一幫到底。隨著子女需求和父母能力之間的差距越來越大,相互間的不滿和怨言也與日俱增,以至出現糾紛和衝突。這些孩子很少考慮自己為父母做了什麼,他們把父母的艱辛勞動看作理所當然。

一、家長不讓孩子動手的原因

許多家長不讓孩子幹這幹那,大概離不開以下理由:

1.擔心孩子學業重

有的家長看到孩子的學業負擔重,功課太多,安排勞動有困難。這是當前的實情,但也不是一點時間都擠不出來。有些孩子不是“做”作業,而是“磨”作業,20分鍾的作業,40分鍾還“磨”不完。如果改掉磨蹭的毛病,就能安排勞動了。換句話說,如果安排了必須完成的勞動任務,“磨”的毛病也可能改得快些。

2.害怕孩子幹不好

有的家長擔心孩子幹不好,不如自己幹痛快、省事。實際上,你越不讓幹,他越不想幹、越不會幹。勞動習慣必須有一個培養過程。今天怕麻煩,明天的麻煩會更多。一個懶人,一輩子都是麻煩。

3.認為沒有必要

有的家長有一種誤解,認為電氣化、自動化程度越來越高,不論社會工作還是家庭生活,需要勞動越來越少,現在不必讓孩子勞動。其實,高科技化前提下的勞動並不是輕鬆的,體力和腦力的消耗是非常大的,沒有經過勞動磨煉的人,很難勝任。

4.心疼孩子吃苦

有的家長心疼孩子,怕孩子吃苦受累。有的家長認為今天的孩子就是應該享福的一代。情感占了上風,勞動教育被忽視了。而英國小學生的每日勞動時間是72分鍾,韓國是42分鍾,法國是36分鍾,英國是30分鍾,而中國僅僅是12分鍾。我們孩子的勞動相比之下太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