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62章 培養孩子的勤勞品質(2 / 2)

二、如何培養愛勞動的習慣

勞動教育的目的在於培養孩子做人的基本品質和基本能力,如果父母忽視了勞動教育,就是忽視了孩子學做人的最重要的內容和機會。一旦孩子成了懶人,想讓他變勤儉就不容易了。

1.身教重於言教

家長應以身作則,勤奮工作,操持家務,並讓孩子覺得勞動是生活的一部分,像吃飯、睡覺一樣的自然和必要。當孩子參加了一些家務勞動後,對家的感情就不一樣。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孩子,常常不會理解父母的治家之難,有的孩子常常埋怨父母這個菜燒得不好吃,那個湯調得不鮮美,有時飯菜備得晚而耍脾氣,當他參加了家務勞動後,就會更多地諒解父母。

2.培養孩子勞動興趣

有的家長看著年幼的孩子,會認為小孩子能做什麼呢,不來添亂就很好了,於是從不讓孩子插手幹活,而是讓孩子老老實實地坐著看電視,或到旁邊去玩。其實,做父母的低估了孩子的能力,孩子實際上比我們想象的要能幹得多。孩子在幼兒時期是好奇和好模仿的,他們在看到家長整理房間、洗衣服、洗菜時,會有一種新奇感,也會產生濃厚的興趣,非常樂意模仿家長做這些家務活:你洗衣,他就在旁邊玩肥皂;你包餃子和麵,他就伸手去揪一塊麵玩。這時,千萬不要看著孩子衣服打濕了、手弄髒了就責罵孩子,這樣會嚴重挫傷他們參加家務勞動的積極性。

3.製訂適當的家規

製訂明確、合理、可行的家規,有利於孩子的健康成長,它可以約束、幫助和教育子女在家庭中形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勞動是家規的內容之一。家規的條理應一清二楚,寫得明明白白,如每天起床後必須自己疊好被子、清理房間、打掃衛生等,家規也應隨著孩子的成長而作改變。聰明的父母總是讓孩子從小就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擔當責任,履行職責,讓他們在與困難的搏鬥中日益成熟起來。

4.讓孩子做到自我服務

要讓孩子知道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家長要教孩子學會:自己穿脫衣服,穿鞋係帶,自己鋪床疊被,自己吃飯,自己洗臉洗手,自己收拾整理玩具。每學一件,都要先由家長示範,而後讓孩子在家長指導下練習,直到孩子學會自己做。

一般說來,從二三歲開始就可以慢慢教孩子學做自己的事情,五六歲的孩子就可能做到日常生活基本自理了。學會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不僅能培養孩子的勞動觀念,還能培養他們獨立生活的能力,更能促進孩子獨立性的形成和發展,使孩子能及早擺脫對大人的過分依賴,成為一個獨立的社會成員。

5.及時進行鼓勵

許多家長曾說,孩子剛會走路,就想拿著掃把掃地,就要洗菜,就要幫奶奶洗衣服。這說明孩子具有極強的模仿能力,應正確引導,培養他的興趣。對孩子做的家務活,要及時肯定,並給予表揚。人都有一種要獲得別人肯定和讚許的心理。及時鼓勵孩子,並對他們的能力進行肯定,這對他們的成長有一定的好處。比如,當你得知孩子洗了碗後,可稱讚說:“哇,這碗誰洗的呀,這麼幹淨。”孩子聽了,比獎他吃的還要甜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