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63章 怎樣讓孩子愛動手(2 / 2)

2.耐心指導

由於孩子年齡小、能力差,在嚐試“自己來”時往往搞得一塌糊塗,這時父母應耐心指導,做好示範,教會孩子自己做事的技能,幫助孩子進步、成功,從而獲得足夠的自信心;切忌苛求斥責,否則勢必導致孩子膽怯、消極、缺乏自信的不良心理。為此,家長要在孩子2歲半時,教給他從簡單的折紙學起;到3歲時可學2~3步的折紙,還可以開始學拿剪刀,先學剪紙條,後學剪圖形,可以用紙條貼成鏈條或方紙貼成花籃等;4~5歲時可以剪更複雜的剪貼和圖案。家長可幫助孩子做多種手工以發展手的技巧。

3.鍛煉孩子的自理能力

在日常生活中,父母要刻意培養孩子自己倒水喝、用筷子吃飯、學習擦桌子掃地、自己整理玩具、洗手絹等。這些活動在培養了手的技巧的同時也鍛煉了孩子的自理能力。凡是孩子能自己做的事,必須支持他,並隨著年齡的增長不斷擴大做事的範圍。如:1歲的寶寶吃飯時要自己來,便可滿足其要求,不要怕他把飯撒到桌子上;2歲左右的寶寶要自己洗手洗臉,自己爬樓梯、穿脫鞋子等等,也可滿足他們的要求。這樣既可鍛煉寶寶動作的靈活性、準確性,又可增強寶寶自理的能力。

4.提醒持之以恒

許多事情孩子要自己來隻是憑一時興趣,而孩子的興趣廣泛卻並不穩定,往往今天要自己做的事情明天就不感興趣了。因此要使孩子從小養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的好習慣,經常提醒孩子按時去做該做的事,激勵孩子持之以恒。

有時,在培養孩子動手能力過程中,發展到一階段會停滯不前,這是一般練習中都有的,心理學上叫“高原期”,在這個階段,家長鼓勵孩子不要放棄,繼續練習,達到一定階段,會出現質的飛躍,就是我們常說的“熟能生巧”。

5.激發孩子對勞動的興趣

動手勞動是要付出代價的,會使孩子感到疲乏和勞累。但勞動是會有收獲的,當孩子看到自己的勞動成果時,會感到精神上的滿足,這種滿足感會進一步推動他喜愛勞動,形成習慣。有的家長一聽說學校要勞動就不願意讓孩子參加,怕弄髒了孩子,這是不對的。也不要把勞動作為懲罰孩子的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