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物理學家楊振寧在談到中國孩子與外國孩子的區別時說:“中國的一般小孩對於動手比較不感興趣,也常常沒有機會;美國的孩子恰恰與中國相反。中國人並沒有天生不會動手的問題。事實上,給機會動手的話,我想會有好處的。”短短的幾句話,道出了國民對勞動教育認識上的缺陷。
有關調查資料顯示:我國有超過90%的獨生子女很少上街購物、在家打掃衛生,超過60%的獨生子女從未或很少洗碗、洗衣服和燒飯做菜。中國城市的孩子日平均勞動時間為11.32分鍾,不及美國孩子的六分之一。
中國是一個具有勤勞傳統的國家。在這樣的國度裏,卻有很多人不想讓後代參加勞動、學習勞動,這是很奇怪的。家長應該明白,教育孩子熱愛勞動,並不是多餘的、次要的,而是孩子成長所必需的。孩子長大後,他們的社會價值與他們的勞動能力與其所遵循的行為準則有密切關係。因此,從小對孩子進行熱愛勞動的教育,是每一位家長值得重視的問題。
那麼,家長如何培養孩子熱愛勞動的品質呢?
一、培養孩子的勞動意識
勞動意識淡漠是當代青少年的特點。勞動習慣是從小培養起來的。然而,現代家庭大多是獨生子女,父母或因為疼愛而怕孩子吃苦;或嫌孩子做家務“越幫越忙”,沒清醒地意識到勞動教育的重要性。於是父母包辦一切,使孩子長期處於隻享受權利而不盡義務的特殊地位,這樣成長起來的孩子,不僅生活能力低下,而且不懂得珍惜他人勞動成果,勞動意識淡漠,更不知尊重他人、關心他人。這些家長認為,好孩子的標準是學習好、有上進心、聽話,其他都是次要的,更不用說是勞動了。這種片麵認識的形成與社會環境、社會輿論有關。許多人認為:孩子隻要學習好,就有了幸福生活的通行證,將來能考上好大學,有個好專業,找個好工作;有錢,就會有人代其勞動,不必要求孩子具備勞動意識。這就造成家長和孩子都忽視勞動教育。
愛勞動是人的美德,是光榮的行為。為了培養合格的成才,家長必須重視孩子的勞動課。在日常生活中,父母要有意識地讓孩子從感性上初步認識勞動的意義,知道勞動可以創造一切。比如,讓孩子知道每天吃的大米和蔬菜是農民伯伯種出來的;身上穿的衣服是服裝廠的阿姨做的;好玩的玩具是玩具廠的工人叔叔做的;家裏的電視機、電冰箱也是工人叔叔製造的,讓孩子懂得所有與我們生活息息相關的物品都是人們通過勞動創造的。
為了從小培養孩子的勞動意識,家長還要通過讓孩子觀察家庭長輩的一天的勞動活動,使孩子知道家庭中每個成員的勞動及其對社會的貢獻,學會關心別人的冷暖,尊重他人的勞動,激發孩子的勞動意識。
二、激發孩子的勞動情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