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64章 教育孩子熱愛勞動(2 / 2)

孩子一旦對什麼事感興趣,就會全身心地投入。家長可利用孩子的這種好奇心。例如,如果孩子對書籍有興趣,可以讓他收拾書房,或指導他將書分類放好,這工作比要求他去掃地來得有效多了。此外,父母可陪孩子一麵勞動、一麵聊天,甚至交換彼此的心得,以增加家務情趣。父母還要把握時機訓練孩子做簡單的家務,耐心地告訴他正確的方法,並陪著他一起做完。例如:“你可以自己用小勺子舀水嗎?”“可以自己把沙子放進花盆中嗎?”

三、給孩子做事的機會

教育孩子熱愛勞動,不僅是停留在口裏,主要是通過勞動實踐進行。家長最好每天安排一定量的勞動,一個時期內按孩子的實際情況固定內容,由簡單到複雜。如果隔三差五,不利於習慣的培養。例如,小學生每天20~40分鍾、中學生30~50分鍾為宜,根據功課多少調節。另外,自我服務和家務勞動都應有安排,不應光強調“自己的事情自己幹”,還要強調“家裏的事情要主動去幹”;就是社區、學校安排的公益勞動,也應積極支持孩子參加。雙休日、寒暑假安排的勞動量應該稍多一點,最好幹一些既費體力又費腦力的勞動,有助於孩子在勞動中長智慧。

四、調動孩子的勞動積極性

參與家務可以讓孩子感到自己的責任與義務,增加對家庭的歸屬感,父母多給予鼓勵讚美,使孩子從工作中得到成就感、自信心,肯定自己,培養了他們的責任感及積極的人格。孩子在勞動中有良好的表現,家長就應對他給予充分的肯定。例如,“你的小手好能幹,不但會蓋房子,還會把積木排好呀!”這類讚美和鼓勵能激發孩子勞動的興趣,調動孩子的積極性,養成他喜歡幫忙、願意收拾的習慣。

五、肯定孩子的“添亂”

孩子因為缺乏經驗或力不能及,有時勞動的質量不高,千萬不要因為孩子事情做得不夠好而責備、嗬斥孩子,而應耐心地指導孩子,或降低要求,使他能把事情做好。例如:媽媽正在廚房擇菜,孩子一時興起跑過來給媽媽幫忙。當媽媽看到孩子弄得滿地都是的殘枝敗葉,感到孩子這哪是在幫忙,純粹是在添亂,從而對孩子加以拒絕。作為家長,麵對這種情況,要對孩子的“添亂”給予獎勵,並不厭其煩地加以具體的指導。隻有這樣,孩子的這種“雅興”才不至於被消滅在萌芽狀態。

六、勿把勞動作為懲罰手段

有的家長以勞代罰,以為這樣就能嚇唬孩子。例如,當孩子吃飯弄得滿桌、滿地都是飯粒時,媽媽往往氣惱地說:“下次你再這樣,就罰你擦桌子、擦地板。”這樣就讓不懂事的孩子感到“擦桌子、擦地板”不是件什麼好事。下次被罰做家務時,孩子就可能對媽媽說:“媽媽,你天天做這些事,是不是犯過什麼大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