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65章 從孩子做家務教起(1 / 2)

休斯和裏士本在小時候,同伴們都覺得他們可憐,因為他們的父母老是讓他們做家務,不是讓他們給花園除草、修剪花木,就是讓他們倒垃圾、洗衣服。小夥伴們真擔心他們會累得呆頭呆腦的。但是,這兩個孩子成年以後,情況卻勝過他們那些童年難得勞動的夥伴。他們有了稱心的工作,有了美滿的家庭,賺的錢比較多,而且,身體也比較健康,生活得很幸福。

美國哈佛大學曆時40多年研究,發現了一個值得注意的問題:適量勞動可使孩子快樂。這個問題的研究起始於青少年犯罪問題的研究。研究人員在波士頓市舊市區內研究456名青年的生活。當他們到了中年,研究人員發現:不論智力、家庭、收入、種族背景或教育程度如何,那些童年時參加過勞動,甚至是簡單的家務勞動的人,也比那些小時候從不做事的人生活得愉快。參加這項研究的精神病學家韋朗特認為:解釋這些並不困難,因為孩子在勞動中,不僅獲得了才幹,而且會意識到自己的社會價值。

這項研究還表明,孩子們童年時的活動與成年後的情況有著驚人的關係。那些童年勞動得分最高的人,成年後交友廣闊的可能性高出10倍,獲得高薪的可能性大4倍,易失業的可能性要小15倍。那些童年時很少勞動的人,犯罪被捕的可能性較高,精神不健全的可能性大10倍。韋朗特說:我相信這些原則在今天也不過時,那些替孩子做一切事情的父母,實際上害了孩子。

這些都是當今美國家庭非常重視對孩子進行勞動鍛煉的原因。

而在許多中國家庭中,卻普遍存在著一個這樣的教育問題:家長由於對子女的愛,不讓子女涉足家務勞動,隻要求孩子好好讀書。而在獨生子女家庭裏,這個現象就更加突出,結果造就了許多不會燒飯、不會縫紐扣、洗不幹淨衣服的孩子。一位專家在調查中發現:有的孩子讀初三了,在做化學實驗時連擦火柴點煤氣都不敢;有的初中生長到十多歲,還沒有疊過一次被;許多十幾歲的孩子,連倒個痰盂、洗次碗、淘次米都感到十分困難。試想,像這樣四手不勤、五穀不分的孩子,怎麼能指望他們將來幹大事呢?

我們中國的父母總愛慨歎國外青少年的獨立生活能力之強,殊不知中國孩子意誌薄弱、生活能力差的主要原因之一就在於勞動教育的缺乏。因此,那些仍然在溺愛孩子的父母,應該“迷途知返”,從培養孩子做家長開始,養成孩子勞動的意識。

那麼,父母應怎樣指導孩子參加家務勞動呢?

一、養成孩子做家務的習慣

孩子不僅有好奇心,也喜歡做遊戲。對一些孩子感興趣並力所能及的事情,家長盡可能讓孩子去做。例如,給寵物喂食,用圖片或相片裝飾房間,吃飯前分碗筷,等等。對於低齡孩子,家長不妨采用做遊戲的方法,幫助孩子明確做這些事情的要求,並使他們主動參與完成這些勞動。例如,你可以這樣對孩子說:“貓咪餓了,你去照顧它一下吧!”或和孩子比賽疊衣服,看誰疊得整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