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66章 幫助孩子克服懶惰的習性(2 / 2)

孩子不起床、不洗臉、不刷牙、不洗腳或者更懶惰的表現大多是因為沒有形成習慣。所以家長可以跟孩子共同製訂一個作息計劃表,把每天要做的事情都列出來,並堅持在一個半月之內,嚴格地按照作息計劃執行,隻要堅持一個半月,孩子形成了良好的習慣,形成了規律的生活,就不會再出現懶得去做某事的習慣了。

2.孩子的事讓孩子辦

要充分放權,孩子自己能做的事讓孩子自己做,讓孩子參與必要的勞動,使孩子感受到自我的價值。例如:收拾房間、收拾書包文具、盛飯、洗簡單的衣服等。家長長期剝奪孩子做事的權利,孩子無事可做,自然會學懶惰了。另外要讓孩子參與一些家庭勞動。家長總擔心孩子會累壞,影響學習,實際上在家庭勞動中,孩子能建立責任感,體會到自身的價值,自然就不會再懶洋洋的了。

3.不要嘲笑孩子

家長不要用負麵的語言打擊孩子。你希望孩子具有什麼品質,就應該抓住孩子偶爾的表現機會,表揚孩子,肯定孩子的進步,而不應該給孩子扣帽子。什麼“小懶貓”、“小懶豬”、“小懶蟲”等看似寵愛的話,隻會讓孩子更加放任。

4.讓孩子承擔懶惰的後果

懶惰會誤事。當孩子因為懶惰出現一些如起床晚了、吃不上飯了、上學遲到了等後果時,家長一定不要幫助孩子找借口。要讓孩子自己承擔懶惰的後果。記住教訓後,下次再想賴床,他就得想一想了。

5.關注孩子的勤奮表現

爸爸媽媽可抓住適當時機,通過言詞,承認孩子的努力、耐力和勤奮。其範圍可從一句簡單的“我喜歡你努力”到對他們所作的預習、許諾和忍耐力作出詳盡的評論。爸爸媽媽也可在孩子按標準完成了一項任務後加以肯定和主動讚揚。通常我們還要將對完成一項任務和做好一項工作所確立的標準告訴孩子,例如“我更喜歡你津津有味地去做這件事”,這句話傾向於強調勤奮與投入,而講“僅僅把這項工作完成”則不存在這種傾向。

6.把快樂和勤奮聯在一起

促成所有行為的力量都來自於痛苦和快樂。人的行為總是讓人遠離那些自認為很痛苦的事情,而靠近那些自己覺得很快樂的事情。孩子為什麼遲遲不做應該做的事情,直到最後一分鍾呢?這是因為他們把現在就開始做這件事情跟痛苦聯係在了一起,卻把快樂跟其他的事情聯係在了一起,比如看電視。所以,父母要創造條件,讓孩子感到做一件事是快樂的事。

7.使孩子保持活力

孩子的活力與他的健康和情緒有很大的關係,經常讓孩子接觸大自然,在陽光下、在綠色中,讓思想自由翱翔,盎然的生機會給孩子帶來活力和健康。在人為的環境中,父母也要注意讓孩子充滿活力,培養他的興趣愛好,與他有親密的交流……這些都會使孩子獲得情緒上的愉悅體驗。每個孩子的興趣和特長都不同,父母要根據自己孩子的特點提出適當的要求和希望,總要求孩子做他做不到或不喜歡的事,孩子總是帶著抵觸情緒做事,自然會喪失活力。

8.與孩子一起分享他的快樂

幹勁是從幹中開始的,當孩子認真幹了,父母就要承認他的幹勁,及時給予肯定,分享他的成功和喜悅。當孩子為自己的成功感到驕傲,對自己的能力有了信心,必然樂於再次去做,並且為了再次得到這種情緒上的愉悅體驗,即使在幹的過程中遇到問題也能想方設法自己主動地解決,不會半途而廢。